11月30日,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王军对《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进行了解读,公布陕西24家高新区2020年生产总值达7544.71亿元。
作为科技创新运行体系的有力组成部分,高新区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创新经济”培育最主要的战略力量。目前,北京、上海、成都等地都在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新区建设,并着力打造“科创特区”。而科教大省陕西也正在向“科技强省”迈进。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来源:资料图)
拓荒之旅:从荒芜走向繁荣的高新区
一座城市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高新区这个“主力军”。
从世界上的第一个高新科技产业园区美国“硅谷”开始,到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德国慕尼黑科学园,高科技的产业园区在全球范围内都被视作加速产业发展,引领时代的产物。
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历史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新中国诞生之时,全国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只有500多人,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只有40多个,高新技术的发展几乎是一片空白。针对这样的发展现状,中央政府投入很大的精力来发展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高新区首次作为国家战略被提出;1986—1987年,《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研究》发布,首次提出在我国一些有智力密集优势的省市建设国家高新区的建议;在改革开放10周年的浪潮中,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在这一年,国务院批复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这个建立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基础上的试验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高新区。
中关村(来源:资料图)
从此,华夏大地上开启了探索和培育高新区建设和发展的实践。
1991年和1992年,国务院分两次集中批复了全国共51家国家高新区建设,形成了早期国家高新区的群体建设规模;2012年后,国务院批复国家高新区建设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我国高新区的队伍和规模得到不断发展壮大。
据科技部网站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有169家国家级高新区,以及众多经省级政府批准的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我国的高新区与经济开发区不同,经济开发区由商务部主管,侧重于提高区域经济总量;而高新区由科技部主管,侧重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研发产业。
在力争从“科教大省”向“科技强省”迈进的陕西省,目前共有24家高新区,其中,有7家国家高新区、17家省级高新区,有1家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6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和8家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这些高新区已成为陕西名副其实的经济高地、产业高地和创新高地,是陕西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张江高新区(来源:资料图)
存在感:高新区的发展正在被迅速“置顶”
奋勇者先,创新者胜。
回望历史,如果将30多年前设立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的一项战略,那么在今天看来,这项战略的推进效果已经远远超出了目标预期。高新区的存在,加速了我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已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桥头堡,是人才和资本的“聚宝盆”,是发展潜力和科技实力的代名词。
全球第一个U盘,中国第一台超级计算机、第一根光纤、第一部国产手机、第一款中文搜索引擎、第一个量子通信卫星等,都诞生在我国的高新区;华为、腾讯、大疆、科大讯飞等企业,都是在高新区培养起来,从很小的企业成长为世界级企业,在全国互联网百强企业中,有超过90%的企业诞生于我国的高新区。
目前,中关村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科技人才的代名词,被誉为“中国硅谷”;张江高新区面积仅约上海市总面积的1.26%,GDP却占上海市总量约25%,并成为上海创新之城和兴业之地……
据《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显示,2019年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2.14万亿元,GDP总额相当于全国GDP的12.3%。不仅国家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显著,重点效率效益和科技创新指标也全面增长。
陕西24家高新区2020年生产总值达7544.71亿元。
2020年,陕西省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28.82%;新注册企业3.42万家,同比增长11.70%;拥有营业收入上亿元企业1248家,比上年增长2.97%;高新技术企业占陕西全省的56.03%,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全省的40.2%,技术合同成交额占陕西全省的36%。
在陕西,7个国家高新区拥有外资研发机构68家,外资企业139家,港澳台资企业64家,留学生创办企业1228家。截至目前,陕西省共有上市企业65家,其中位于高新区内的有39家,占陕西全省的60%。
西安高新区作为陕西发展势头强劲的国家级高新区,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吸引了三星、西门子、霍尼韦尔、英特尔等世界500强及跨国龙头企业、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投资兴业。据统计,2021年前三季度,西安高新区GDP增速在全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第一。在西安高新区诞生并先后获批建设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科技创新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三,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创新高地。
西安高新区。(来源:资料图)
成长之路:高新区如何实现蜕变?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高新区建设已经发生了质变,开始向区域的“创新经济体”转变,开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但是,和许多开发区一样,高速发展中的高新区也不得不面对传统需求空间饱和、资源环境约束加大、新增长动力不足、要素配置低效等问题。
那么,如何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效益?如何打破既有园区与城区之间边界,将城市功能引入园区,塑造满足新时期要求的创新产业空间?如何打破资源要素瓶颈,坚持“亩均论英雄”?这些都是新时期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
2020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通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动能。到2035年,建成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实现园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安康高新区。(来源:资料图)
今年7月,陕西省政府网站发布《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陕西省高新区布局更加优化,力争实现国家高新区市(区)全覆盖,布局建设省级高新区超过25家。到2035年,将西安高新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推动以西安高新区为龙头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高地和区域创新增长极。同时,推动延安、商洛、汉中、铜川高新区升级国家高新区,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将高新区打造成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成为加力加速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重要支撑。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扬帆;任重道远,还需策马扬鞭。
目前,高新区已成为陕西区域创新策源以及优势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地。未来,陕西省将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围绕关中先进制造、陕北能源化工、陕南绿色发展等区域创新发展需求,加强创新资源开放集聚和优化配置,加速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共同打造陕西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文/李炘弋 李为涵)
编辑:李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