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摇篮”:从延安保育小学到西安育才中学

时间:2021-06-21 10:14:17  来源:西安新闻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红色摇篮”:从延安保育小学到西安育才中学

在西安育才中学“延安石”上,镌刻着毛泽东同志的题词。84年前,西安育才中学的前身鲁迅师范学校附设干部子弟小学班在延安创办,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办的学校之一,被誉为“红色摇篮”。“我们从延安走来”


0786a7c8d41336ddcbe0c3b2a9efac22.jpeg

在西安育才中学“延安石”上,镌刻着毛泽东同志的题词。(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郝钟毓 摄)

bacdece2e383ff248dcce6109b3581cd.jpeg

西安育才中学“特立园”内徐特立先生的雕像。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郝钟毓 摄)

湛蓝的天,洁白的云。毛泽东同志的题词,遒劲有力地镌刻在“延安石”上,矗立在西安市育才中学的校园里,格外耀眼。

84年前,西安育才中学的前身鲁迅师范学校附设干部子弟小学班在延安创办,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办的学校之一,被誉为“红色摇篮”。

84年后的今天,琅琅读书声从“延安石”后的教学楼阵阵传出,在校园里久久回荡。

“我们从延安走来”

1937年,战火纷飞的年代。

抗日战争开始,大批党员干部义无反顾地冲上前线作战,子女留在后方无人照管。为了照顾这些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党中央决定创办收留干部子弟和烈士遗孤的学校,这就是西安育才中学的前身——延安保育小学。

延安保育小学由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先生首倡建立。1937年3月1日,徐特立提议在鲁迅师范学校附设干部子弟小学班并获得批准。1938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创办了延安干部子弟学校,鲁迅干部子弟小学班学生全部转入该校。

1938年8月至9月,由于日本飞机经常侵扰延安,鲁小与边区中学合并,成为边区中学小学部。1939年2月,小学部搬到安塞白家坪单独建校并改名为“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小学部”,简称“延安保小”。

当年,毛泽东同志为延安保育小学题词:为教育中华民族的新后代而努力。

“延安是保小的起点。如今的育才中学就是从延安走来。” 在西安育才中学校史荣誉室里,校长助理李敏阳告诉记者,“原全国人大委员会副委员长李铁映也是保小的校友,他曾为老一辈革命家回忆录题写书名《我们从延安走来》。”

战争年代,物资奇缺,保小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受到了各界的关注。李敏阳指着校史荣誉室里陈列的一块素雅的花布告诉记者,“这是宋庆龄女士赠送给保小孩子的被面。今天看它只是一块普通的小花布,但在那个年代,却是宝贵的物资。当时,孩子们的父母在前线作战,学校就是孩子的家,老师就是孩子们的妈妈。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一切都要靠自力更生,自给自足,但学校对于孩子们的教育却是非常用心,老师们自制教具和生产农具,竭尽所能拓展学生视野,给他们最好的教育。” 李敏阳说。

穿过长长的校史长廊,一幅珍贵的老照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那是战时学校的课程安排,即使是抗战最吃紧的关头,保小也坚持严格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了国语、作文、算数、班队会等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我们在传承中成长”

1945年,日本投降后,党中央在延安宝塔山下建立了陕甘宁边区“第二保育小学”。1946年冬,胡宗南准备进攻延安,“延安保小”奉令与“延安抗小”合并为“延安一保小”。

1947年3月,胡宗南大肆进攻延安,两个保小再次奉命疏散,根据上级安排,将“延安一保小”兵分两路,一路跟随党中央赴华北,即现在的北京育才学校。一路将家长在西北解放区工作的学生及烈士遗孤转移到绥德县刘家山村,和同样转移到这里的“二保小”合并称“一保小”,东渡黄河,转移到山西境内。

1948年,延安光复后,“一保小”从山西迁回延安,陕甘宁边区又在杨家岭建立了第二保育小学。

在四处纷飞的战火中,在不断转移的马背上,保小这只红色摇篮不断地颠簸,不停地转移。老师们精心呵护每一个孩子,保护一颗颗幼小的革命火种,翻开了我国教育史上光辉而壮丽的第一页,也把延安精神注入到保小的生命历程之中。

1949年,一、二保小合并,一部分留在延安,即现在的延安育才学校,一部分迁入西安。

“最早迁址到书院门,学校更名西北保育小学,但当时学校比较小,校舍简陋。后来彭德怀元帅在途经兴善寺时,站在兴善寺门口的土堆上,眺望远方,他伸手一指对着身边的人说,‘就在那,就在那,我要给我们的孩子好好建一所学校。’当年他手指的地方,正是如今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李敏阳说,“经历13次校名变迁,1983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同志批示,更名为西安市育才中学。我们在红色血脉的传承中,一步步茁壮成长。”

至此,当年的“一保小”南迁西安成为现在的西安育才中学,“二保小”留在延安成为延安育才小学,东渡华北师生并入华北育才学校,进入北京后成为北京育才学校。这形成了当年保小,今日育才在延安、西安、北京三地存在,一脉相承,呼应发展,赓续着红色血脉。

从延安到西安,“红色摇篮”的足迹一步步从延安白家坪辗转8次迁移到西安。虽然时代在变,但纵观育才中学的教育方针,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紧跟党的号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致力于培养爱党、爱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我们向未来出发”

如今,走进西安育才中学的校园,亭台楼阁,绿树婆娑,花园式的校园给孩子们提供了优美的学习环境。

一进大门,右手边的“特立园”和左手边的“育才亭”引人注目。“特立园是为了纪念徐特立先生而建立,园中有纺车、碾子、窑洞等景观,时刻提醒我们要牢记当年学校在延安时期的艰苦岁月。徐特立先生倡导的以真为美、以善为美、以淳朴为美的独立人格,为党为人民忠心耿耿、为真理可以赴汤蹈火、为人襟怀坦荡,不慕名不图利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们。”

伴随着小小红军解说员苏佳滢、吴宇超的讲解,行走在校园里,时时处处能感受到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

延安石上,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成长大道上镌刻的学校成长历程令人每走一步都铭记历史;尚真楼广场竹简造型上镌刻着校长于劼创作的《创校歌》;校史长廊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再现着那段难忘的岁月……

筚路蓝缕、峥嵘本色的红色印记,时刻提醒着今天的人们,自力更生、不忘初心的深刻道理。

“每年学校都会开展小小红军解说员选拔培训活动,在重大节日、新生入校的时候,就会讲解红色校史和校园文化。” 苏佳滢、吴宇超从高二上学期开始成为了光荣的解说员。“在讲解中,很多故事感动着我们。战争岁月,孩子们的父母都在前线作战,有的已经牺牲,很多都是孤儿,学校里是‘大帮小’的方式生活,高年级学生照顾低年级学生,在抗战转移时大孩子背着小孩子走。在那么艰苦的岁月中,他们团结友爱,奋发努力,长大后成为了革命的接班人,我们今天生活这么幸福、条件这么好,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教育资源。如何对新时代的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把延安精神传承下去?

“我们确立了‘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以红色文化传承为基础,将红色文化和校史融入校本课程开发。现在,语文、音乐、美术、道德与法制等教材均包含有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反映育才发展历史的《红色摇篮》《圣地摇篮》已成为校本课程的特色内容。”李敏阳说。

“学校以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为契机,开展一周一次的红色故事宣讲主题升旗活动、一月一次的延安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及常态化校史教育活动,每周一到周五晨读,一年四季从未间断,全校师生齐集尚真楼广场前,大声诵读红色经典,教育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担当。”

保小的红色精神不仅在西安传承,也跨越山河。“每年,西安、延安、北京三地育才学校都会紧密联系,组织学生研学交流,让革命时期的爱国情怀和红色精神一代一代薪火相传。” 李敏阳说,“‘为教育中华民族的新后代而努力’,毛泽东同志的这句题词是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希望,育人育才,奠基未来。在育才这条道路上,我们从延安走来,我们更要向未来出发。”

说话间,下课的铃声响起,划破了校园的宁静。

身着校服的学子们三三两两走出教室,或交流讨论着课堂上的习题,或舒展手臂迎着轻风来个深呼吸,或驻足在校史长廊前,静静地追溯着历史的印记……一张张青春的脸庞,写满了对未来的希冀和自信。(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端)

编辑:融媒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了解陕西大事 关注陕西头条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邮箱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宣传自律管理承诺书

Copyright ©2006-2022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