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时 国际生物多样日:听听动物和人类朋友间的故事

时间:2022-05-22 00:09:37  来源:西安新闻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时 国际生物多样日:听听动物和人类朋友间的故事

因此,人类越来越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并为此建立了相当数量的自然保护区,为野生动物撑起自由生息和安全繁衍的保护伞,同时积极开展迁地保护,壮大珍稀动物种群。在5月22日,第29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之际,我们一起走进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

作为人类在地球上的共生伙伴,野生动物不仅为维持生态平衡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增加了人们亲近大自然的乐趣。因此,人类越来越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并为此建立了相当数量的自然保护区,为野生动物撑起自由生息和安全繁衍的保护伞,同时积极开展迁地保护,壮大珍稀动物种群。

在这些野生动物的乐园,上演着一幕幕温馨感人的故事。在5月22日,第29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之际,我们一起走进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聆听人与动物的真情故事。

大体格生出小宝宝

听熊猫“奶爸”解密大熊猫的“反差萌”

众所周知,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也是世界珍稀动物,正是因为大熊猫数量稀少,同时,也是因为它们憨态可掬,走到哪里都是吸睛焦点。

每到节假日,秦岭四宝科学公园内游客不断,特别是熊猫馆,萌萌的大熊猫坐在自己舒适的位置上,一手持竹,一手啃食,撕、扯、咬,再撕、再扯、再咬,有时是两手共用,有时是四肢并用,持续进食时间给了游客足够的观赏角度,也引来了不少的赞叹声。

“其实在大熊猫可爱的外表下也是很‘可怕’的。”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大熊猫管理部兽医张丹辉介绍说,大熊猫拥有十分粗壮的牙齿和惊人的咬合力,它们的咬合力仅次于老虎、狮子这样的大型猛兽,此外,大熊猫体型庞大,这也使得它们拥有十分惊人的体力,成年大熊猫真正进行冲刺的话我们人类可能都不是它们的对手。

关于大熊猫还有一个小秘密,那就是它们的幼仔其实都是“早产儿”。“大熊猫刚出生的幼仔十分的小,重量很轻,仅有100克左右,与成年大熊猫体重相差1000倍之多。刚出生的大熊猫幼仔身体各个器官还没有发育完全,因此十分地脆弱,这也是人工育幼大熊猫这项工作非常辛苦的重要原因。”张丹辉说。

“跟一个脆弱的小生命打交道,每天要24小时监控它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每餐吃多少,什么时候排便,育婴箱里的温度多少、湿度多少,都要十分精准,对于育婴师而言就是要提供保姆式的跟踪服务。”张丹辉说,看着这些“小粉团子”长成黑白分明的“肉团子”自己心里就特别高兴。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秦岭野生大熊猫人工繁育效率明显提升,2020年8月,大熊猫永永成功诞下一雌性幼仔,它的出生,标志着秦岭大熊猫人工繁育种群迎来“子三代”,秦岭大熊猫人工家族实现了“四世同堂”。

人们常说,跟大熊猫在一起工作是最幸福的职业,但这份职业的艰辛却鲜有人知。大熊猫从发情、配种、再到顺利生产,就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经过十多年的攻关,我省已建立起秦岭大熊猫人工饲养繁育技术体系。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团队陆续突破了大熊猫生殖激素测定、人工繁育技术、种公兽培育等关键技术,破解了大熊猫繁育“三难问题”。

目前,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已累计繁育大熊猫28胎32仔,秦岭大熊猫种群规模稳步发展,大熊猫人工圈养种群数量达37只,十三五期间,圈养的秦岭大熊猫新生幼仔成活率达到了100%。奠定了圈养种群基础,为秦岭大熊猫的保护做出了突出贡献。

无数个连续50天的日夜坚守

听朱鹮妈妈讲述人工孵化朱鹮雏鸟破壳的故事

5月21日,在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一颗松树上的鸟巢里,3只羽翼渐丰的朱鹮宝宝正扑腾着翅膀,为飞翔做准备。过不了多久,这一窝野外自然繁育的朱鹮便可离巢自由翱翔。

每年的3月——6月是朱鹮的繁殖季,也是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朱鹮管理部最忙碌的时节。一大早,工作人员就开始进行打扫笼舍,投喂饲料,编号称重等一系列工作。更让工作人员牵挂的是,朱鹮宝宝“幼儿园”里,还住着一批刚刚孵化不久的朱鹮雏鸟。采访时,工作人员正拿着特制的喂食器向它们投喂“泥鳅大餐”,记者看到,从称重、洗清、分装、投喂每一步工作人员都精心处置,为了确保每一只小可爱都能按时定量进食,工作人员为每一只雏鸟都戴上脚环,根据他们的环号一只一只挨个饲喂。“从人工孵化到雏鸟出壳,每一只朱鹮雏鸟从50克长到1500克,都需要50余天的日夜守护,微小的温度波动都可能导致朱鹮雏鸟的生病甚至死亡。每年都要进行长达数月的孵化育雏工作。” 朱鹮管理部部长张军风说。

为了更好的照顾这些小生命,张军风在朱鹮人工育雏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创新,按日龄控制育雏器温度标准改成按体重控制温度,有效地解决了同日龄雏鸟生长差异大的问题,提高了朱鹮人工育雏成活率。目前,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已建立了朱鹮迁地饲养、繁育和野化放归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包括秦岭北麓朱鹮越冬饲养、繁育和圈养种群野化放归等技术。编写的《朱鹮人工繁育技术规程》国家行业标准。累计繁育朱鹮415只,建立了全国圈养朱鹮核心种群,实现了朱鹮种群迁地保护的战略目标,并于2021年发布了《朱鹮保护蓝皮书》。陆续为浙江、上海、广东等地提供种源68只,帮助建立圈养种群4处。为省内外朱鹮野化放归提供个体134只,在秦岭北麓建立了由36只个体组成的可自我繁育的野化放归种群,目前该种群已自然扩散到6个区县,为复壮野外种群做出了重要贡献,实现了迁地保护朱鹮种群安全的战略性物种保护目标,成为濒危物种迁地保护成功典范。

如今,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朱鹮从曾经仅发现7只到如今实现野外放归,再到建立了全国唯一的“秦岭四宝”人工圈养核心种群……近年来,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的科研工作者-生态学博士董荣说,不管是大熊猫还是朱鹮,目前我们已经解决了繁殖难,育幼难这些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的难题是部分高遗传价值个体没有后代,其珍贵的遗传资源将面临丢失,不利于种群的高质量发展。今后,需要我们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破解阻碍圈养野生动物种群高质量发展难题,为实现野生动物种群复壮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不断推进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龚伟芳/文 王健/图

编辑:融媒体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