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一直被视为“艰苦”“偏远”的新疆且末,县城边缘的沙漠正被梭梭与草方格慢慢覆盖。黄沙与绿意之间,有一块干涸的滩地,大片盐碱裂纹,是大雨曾经来过,却终究被沙漠吞没的痕迹。
采访尾声,侯朝茹老师带我来到这里时说:“沙漠留不住水,但能留住愿意扎根的种子。这片土地的命运,从来不是靠一场雨,而是一代代人改出来的。”
这也回应了我反复追问的那个问题:这片土地,究竟为什么值得托付青春?
2000年,22岁的侯朝茹与14名保定学院的同学,坐了五天四夜的绿皮火车,从华北平原抵达这里,从“到西部教书去”的合影起笔,走进没有大门的“校门”、生炉取暖的教室。
一代青年在风沙中种下了选择的种子,也在一间间教室中,走过了“愿意来”与“决定留下”之间的漫长距离。
采访中,我曾以为他们是一群披挂上阵的理想主义者。但侯老师说,那时的他们其实也会想家、会犹豫、会报喜不报忧,也会因时而出现的鼻血、起皮干裂的嘴唇和远离家人的孤独想退缩。直到一位教师因为家庭原因离开,学生们在车站送别时一边挥手一边哭泣,那些曾经无言的坚持,被铭记在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上。她说:“那一刻我明白,不能走了。”那句“我不走”,成了对学生的承诺,也回应了自己内心的叩问。
这份回应也不只属于一座小城、一群老师和一群孩子。一封回信,把他们的坚守写进了国家叙事,也让“扎根西部,青春无限”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成为一代人的人生坐标。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信中写道:“多年来,一批批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像你们一样在西部地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贡献。”
这封回信,是对坚守的激励,是对奉献的肯定,更是对后来者的召唤。在且末,我见到了2017年报名支教的孙彤彤,她说:“我们是一百多人一起来的。”还见到了2020年毕业返乡任教的魏晓雅,她说:“我们本地人,更不能后退。”还有朱可心、马壮……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在西部深处践行那份“不走”的承诺。
这群“后来者”不再只是被鼓励来吃苦的青年,而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主动选择扎根、实现价值的追梦人。他们不再需要为“是否留下”反复犹豫,因为现实已经给出答案。
十余年间,且末地区GDP从23.6亿元增长至42.6亿元,人均收入翻近一倍;而1124名建设者、130余名支教人员的“留下”,正让西部从边远之地,变为值得托付青春的热土。
采访中,有一幕常常浮现在我脑海。照片里,年轻的侯朝茹和学生站在沙丘边笑着,背景是一望无际的风沙黄土。现实中,她带我站在沙漠边,风吹过,梭梭林已从点状延展成片。她说,这是20多年种下来的。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激励着无数人。我看到的,是理想与时代的双向奔赴,是青春在风沙中的默默耕耘与昂扬生长。
镜头之内,是这群人的人生;而镜头之外,是这个时代为“选择”赋予的价值。而作为记录者,最深的感受莫过于:在大漠深处的风沙之中,在无数讲台的黑板之上,理想主义没有被消磨,反而一次次选择照亮。
策划:李自良、樊华、幸培瑜
统筹:刘佩、曹志恒、王冰笛
编导:杲均丰
记者:杲均丰、宿传义、顾煜
摄像:苏鑫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