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涂虾喽!”雨水刚过,揭阳市榕城区下路村的村民王丽萍推车来到圩市叫卖。吆喝声引来众人,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给我来一斤”“我家也要一点”,一小时不到,一桶约30斤的涂虾就被抢购一空。
涂虾名中带“虾”,却不是虾,而是多种水生浮游动物组成的混合物,其状如泥,其味极“鲜”,也称土虾、泥虾。在当地人的记忆中,涂虾并不稀罕。当年,家家户户都有捕虾船,涂虾也是餐桌上的“常客”。可惜,自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榕江污染加剧,涂虾慢慢地在江水中消失、在记忆中消散。
有人说,榕江没有了涂虾,是榕江的悲哀。因涂虾对水质极其敏感,常被人称为天然的“水质检测器”,涂虾“跑”了,榕江的美丽也就不在了。
还有人说,失去了涂虾,失去的绝不仅仅只是一道美味。儿时的记忆、捕虾的繁忙、养家的劳作、乡村的和美,也都再不得见。
夕阳下的榕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是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重要节点,促进经济生产、人民生活、自然生态相融相生,成为检验成效的关键重点。今年清明前夕,回乡祭祖的揭阳老乡们感受到了些许不同,涂虾“返场”了,榕江变清了,村子里的人气也更旺了。
美美吃上一口涂虾,看见了乡愁,望见了山水。
消失的“水中花”
下路村旁,榕江南河静静流过,往东在双溪嘴处与榕江北河交汇后向南入海。咸淡水交汇带来涂虾这一独特风物,这里曾被称为“涂虾村”。
王丽萍和丈夫王燕雄以捕渔为生,他们清晰记得昔日光景:从江面往下深约一米,有一团团细小、点状、青绿色的涂虾群。凌晨两三点,渔民们开着船来到江中间,把一排排网眼极细的涂虾网静置在江水中,利用水流汇集涂虾。几个小时后,大量裹着涂虾的泥沙状混合物被捞起上船。
王燕雄准备将新鲜的涂虾送往市场售卖。
正如清代《揭阳县正续志》记载:“涂虾如水中花喘喘而至,视之几与泥沙无别……土人以布网滤取之,煮熟色赤,味鲜美,亦可作醢。”
新鲜的涂虾状如淤泥,放进砂锅与切薄的五花肉、豆腐一起炖煮后变为赤红色,掀盖一瞬,香味升腾,令人垂涎。 “我们从小吃到大,新鲜的涂虾烹饪后用来下粥,味道极好。还可把涂虾加盐后腌成调味品,蒸鱼时用来提鲜。”涂虾重现圩市,牵动起村里老人们的回忆,纷纷分享特色做法。
“只可惜,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想买都买不到了,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涂虾是何物。”王丽萍说。
在江上谋生的王燕雄感受最直观:“大概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榕江两岸的厂房、楼房越建越密,人口也越来越多,榕江水却越来越浑浊。水质一变差,涂虾就‘跑’了。”
榕江是粤东地区的第二大河流,也是揭阳的母亲河。那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常常直接将生活垃圾和污水废水丢弃、排放到江中。
“揭阳人口稠密,原先中心城区的污水处理格局为‘单厂处理’和‘长管网运输’,部分污水管网收集接驳不到位,城市生活污水入河,造成榕江水质污染。”揭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魏智勇坦言。
生态的恶化带来的是对生产、生活的直接破坏。
“小时候我们常到江里抓鱼捕虾。再后来,还没走到江边就能闻到一股臭水沟味道,哪还有鱼虾?”家住榕江边的王来存印象深刻。
无鱼可捕、无虾可捞,不少渔民只能“洗脚上岸”外出打工。就连专门用于捕捞涂虾的细网,也几乎停产。
重现的“盘中肴”
随着涂虾返场,一切似乎又回来了。
月色下,榕江波光粼粼,“80后”渔民王锡鹏开船撒网。涂虾随涨潮而来,退潮时被留在网中。
“今天收成不错,捞了上百斤。”第二天一早,王锡鹏把装满了涂虾的渔网从水中拉起,上岸后反复沉淀、过滤,分离出可食用的涂虾。
王锡鹏捧着刚从榕江捕捞上来的新鲜涂虾。
每年10月到次年3月前后,是榕江涂虾的盛产期。他算了一笔账,“现在市场上,新鲜的涂虾一斤卖二三十元,这几个月就能赚几万块钱。”
涂虾被端上餐桌,渔民也有了活计,这一切源于生态的改变。近年来,广东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2年底,广东开始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全省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
提升城镇污水设施管网覆盖率、推动黑臭水体治理向全县域拓展、开展江河水污染整治系列攻坚行动……在榕江水质达标攻坚行动中,省市共投资8.7亿元新建榕城区中部、北部两个水质净化厂,改进完善污水管网布设,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污水入江的问题。2024年,榕江水质达到Ⅲ类优良,4个考核断面实现十年来首次全面达标。
漫步在榕江北河沿岸,新建的北部水质净化厂上盖就是市民公园,咖啡馆、书吧、茶室等休闲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与附近的揭阳楼广场一道构成了城市新景观。
榕城区北部水质净化厂是揭阳第一座半地下式水质净化设施,也是粤东首座复合型水质净化厂。陈憧炜 摄
生态“颜值”提升,产业“里子”也在焕新。
“现在村里不仅重振渔业,还大力发展微电机组装和相关电商产业,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下路村党支部书记王少鹏说,这两年,涂虾变成了村里的“致富虾”,吸引一大批年轻人返乡。“旺季捕鱼抓虾,淡季去附近电机工厂打工,我们村的渔民一年可以赚10万—20万元,家门口就能灵活就业,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因地制宜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是“百千万工程”的应有之义。
从下路村往北约5公里,就是工业强村塘埔村。曾经粗放式、高污染的发展模式,让这里欠下了生态账。近年来,塘埔村加快绿色转型,使用先进环保工艺,发展吹风机等特色产业,产品远销海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蹚出一条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之路。村里还挖掘古村落人文底蕴,打造官渡公园、湿地公园和儒家文化公园三座主题公园,村容村貌显著提升。夜幕降临,主题公园灯光亮起,与榕江水面相映成趣,带旺了江边的露营经济、夜市经济。
塘埔湿地公园。黄伟旭 摄
产业旺了,生活好了,人们的观念和习惯也悄然改变。常来江边散步的黄大叔感慨道,这几年,随着村容村貌人人有责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家逐渐改掉了向榕江乱扔垃圾的坏习惯。“榕江变清了,现在下江游泳的人又多了。”
别样的“乡村红”
潮汕有句谚语:“过番三斤刀,唔如厝边一块粿。”意思是,下南洋闯荡赚得三斤金条,也比不上家乡一块红桃粿。红桃粿也好,涂虾也罢,承载的都是无尽的乡愁记忆。如今,这份乡愁也逐渐成为昔日乡村致富路上的亮丽招牌。
晚饭时间,距离下路村3公里的老渡头农庄迎来了几批外地游客,点名要尝尝涂虾。灶台上生火、热油,不一会儿,涂虾煎蛋、涂虾煲、涂虾蒸腊肉等特色菜肴便端上了餐桌。农庄老板林国生说,前几年村口的滨江大道一通车,他看准时机在沿线开起农庄。“涂虾在网上火‘出圈’,很多食客慕名而来,我们小店生意也越做越大。”
涂虾煎蛋与涂虾煲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菜品。
近几年,很多当地渔民开起了网店,依托迅速崛起的快递物流产业,让涂虾“触网”销往全国各地。最近,王锡鹏的妻子林慰纯开通了电商账号,网上接单忙不过来。“每天能卖出两三百斤涂虾,下周我打算试试直播带货,说不定卖得更多呢!”她很是期待。
去年底,潮汕环线高速京灶大桥通车,一改榕江南河两岸往来主要依靠轮渡的局面,为当地实施“百千万工程”打通了“交通脉络”。下路村发动群众当好“主人翁”,加快打造“电商街”,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让农家乐、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当地特色火起来,把下路村建设为有美食可品、有美景可观的新“涂虾之乡”。
涂虾红了,也带火了很多当地特产。前来品尝涂虾的外地游客,总要点上一份远近闻名的潮汕砂锅粥,而“地都青蟹”就是熬粥常用的一道食材。从下路村沿着东南方向蜿蜒而下,就到了榕江下游入海口的地都镇。地都镇委委员吴彬说,镇里发展地都青蟹等特色水产养殖业,年均总产值约2亿元,去年专门成立了强镇富村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乡亲们走上致富路。接下来,他们还要联合汕头大学和企业,探索采用新型养殖设施,扩大养殖规模。
夕阳下,市民在榕江边垂钓。
“不只是涂虾回来了,现在榕江鳊鱼、翘嘴红鲌、凤尾鲚等特色鱼类也都‘游’回来了!”揭阳市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郑汉聪说,揭阳渔业产量逐年提升,2024年全市淡水养殖83889吨,创了新高。
生产之旺、生活之好、生态之美,涂虾的返场,不仅见证榕江两岸的时代变迁,更反映了党政同心、群众同力建设和美乡村的红火实践,折射出“百县振兴、千镇蝶变、万村共富”加快实现的美好愿景。
夕阳西下,江风徐来。渔民们结束一天劳作,在江边泡上工夫茶,笑说渔获收成。映着江面金色涟漪点点,他们期待着,明天又是鱼虾满仓……
夕阳下的榕江。
编辑:韩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