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铠甲及石胄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近日,“天开一统——秦汉文物主题展”在天津博物馆举办,展出来自天津、河北、陕西等11个省市区的16家文博单位近400件/套珍贵文物,其中超过70%为首次亮相,被誉为新春第一秦汉大展。这次展览的文物,涵盖了青铜器、陶俑、玉器、金银器、竹简等多种类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本期,就让我们通过这次秦汉展,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了解两千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夔纹大瓦当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展览关键词——“统一”
“以史为镜”: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据展览策展人高昳君介绍,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此次展览名为“天开一统”,“统一”是关键词:“我们希望以此展示为什么从秦汉时代开始,百姓开始意识到统一能给大家带来宝贵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财富。展览的结语部分集中展示了几件汉代铭文铜镜,寓意‘以史为镜’,希望借助秦汉历史带给我们的感触,让大家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据悉,此次展览是天津博物馆近年来借展文物最多、参展单位最广的主题展览,展出珍贵文物占比超过70%,90%都是首次在津展出。展览聚焦秦汉两朝,强调统一的核心思想,旨在展现宏大的历史主题和厚重氛围,深度挖掘秦汉时期的文物价值,展现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开放,在新年伊始带领广大观众回望秦汉,共同领略盛世统一图景,体会文化脉络的连贯性与多样性。
两诏铜权 甘肃省博物馆藏
为了充分展示秦汉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成就和贡献,多维展现秦汉风韵,天津博物馆“兵分三路”迎接全国的秦汉珍宝,其中“秦汉一组”挺进陕甘川,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及四川博物院等地,精心点交了共计74件珍贵文物,其中来自陕西的珍贵文物共计62件。展览共分三个主要部分,皆围绕“统一”这一主题,对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展开讲述。第一部分“百代都行 实现统一”反映立官治吏、编户齐民等政权统一以及度量衡、文字、货币等方面的规制统一;第二部分“修文演武 巩固统一”展现秦汉时期统一背景下强大的文化力量与军事实力;第三部分“与天无极 心向统一”,是本次展览最重要、体量最大的部分,反映民心向背、心向统一,彰显统一背景下文化向心力与民族共同体的极大增强,统一大势从此深入人心,是统一带来民众对生活富足、幸福的内心认知。
杂技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展品看点十足
明星文物荟萃
展览中,最受大家欢迎的莫过于河北博物院镇馆之宝长信宫灯了,因该灯上刻有“长信”的铭文,故名长信宫灯,灯体通体鎏金,以汉代宫女形象为基本造型,身体姿态呈现跪坐式。在古代这件既是一件生活用品,更是一件装饰品。汉代的灯具造型多样,例如豆形灯、盘形灯等,但是这些灯在使用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油烟,因此在汉代时推出一种制作灯的工艺,便是釭灯,釭是中空的意思,这种类型的灯在使用时燃烧的油烟会随着中空的管道到达腹腔,因此使用起来更干净整洁。例如长信宫灯,这是目前现存唯一的一件人形釭灯,因此也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在宫女右手的袖子里有一个管道,方便把油烟吸入袖口中,是不是很像一个“抽油烟机”。同时这件文物更为精妙的在灯罩,灯罩上有两个可以活动的板子,不仅能够控制光亮,同时也可以帮助挡风。除此之外在这件灯具中还发现了“长信尚浴”的铭文,其实也在告诉我们,这件灯具使用的地方可能是在浴室。
跽坐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你还记着什么时候学的九九乘法表吗?我们现在脱口而出的口诀,其实早在两千年前就存在了。此次展出里耶秦简博物馆的秦简,上面所写的便是两千年前的乘法口诀。汉代学生的教材长什么样子的呢?此次展览,则展出了东汉时期所统一的“教材”——熹平石经的残存碑石。该碑文主要记载着《诗》《书》《礼》《易》《春秋》《公羊传》《论语》共儒家七部经典,碑文文字通篇由隶书书写,因此也被称为隶体石经。在东汉时,它立在太学门口,供学生们传抄、学习,并且作为考试的唯一依据。
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重要的命令,来自天津博物馆的旬邑权便给我们展示了当时政策所实施的情况。该文物呈现为八角棱状,器顶口位置有一长方形的横梁,横梁左右两侧有阳文篆书所写“旬邑”,此为地名,是“权”命名的一种方式。这里所说的“权”类似我们现在的砝码或秤砣。此次展览还展出了秦朝时期推行的货币,半两钱,重12铢,这是我国最早的统一的货币。
提到养生你会想到什么呢?可能每个人都有专属自己的小秘方,但是你听说过甜酒冲鸡蛋可以养颜美容吗?这个内容便记载在汉代帛书《养生方》中,该文物出土的时候所有的内容都写在24厘米宽的帛书上,现存文字可辨识者共有27篇目,3000余字,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有关养生学的专科文献之一。
旬邑权 天津博物馆藏
陕西62件秦汉时期文物参展
多维展现秦汉风韵
据悉,此次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参展文物为17组共19件。此次展出的汉代着衣俑也被称为“微笑的陶俑”,不同于秦朝霸气十足的外形,汉代初期,文景之治,中国迎来了封建时代的第一个盛世,百姓生活较为富裕幸福,因此这些陶俑的形象面容清秀,嘴角微微上扬,整体的姿态与秦有很大的不同。在塑造之初,它们都有木质的胳膊以及穿着丝或者麻制的衣服,有的甚至头戴高冠,身份尊贵,不过两千年岁月的变迁,已经成了“裸俑”,但是其面部的微笑表情却非常生动传神保留下来,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象征。着衣式铠甲武士俑,是一种保留原有铠甲痕迹的着衣式陶俑,身高为真人的三分之一,身材比例合乎人体结构。这些俑身体为橙红色,头发、眼睛为黑色,头发挽髻于脑后,面部表情较为庄严。铠甲俑身上的甲片有前甲和后甲之分,铠甲一般到陶俑腿部,这样可能便于马上作战。着衣式彩绘骑马俑面部塑造形象逼真,颧骨夸张高凸,小凤眼,腮下陷,发式为梳于脑后的圆形髻。陶俑通体施彩,上身笔直,下肢分开作骑马状,根据考古研究发现,其身下应骑有木马,但由于深埋地下,年代久远,木马已经腐朽。展出的陶狗分为家狗和狼狗两种,颜色有白色黄色之分。狼狗双目虎视前方,长尾下垂,家狗四肢粗短、尾巴上卷、两耳直竖、身躯肥硕、四肢粗壮,造型生动。刻画传神,给人以凛然不可侵犯之神态。陶狗虽为畜类,其制作工艺却相当讲究。陶绵羊俑则身躯肥胖,四肢细长,两耳斜垂,口微张臀肥大,尾下垂,神态安详,呈现出温顺可爱之态。
帛书《养生方》(局部) 湖南博物院藏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此次参展文物为24组共43件。其中,石铠甲及石胄整体由灰色磨光石片缀连,包括肩、领、上下旅、腰等几部分,甲片以铜条相连,石片及铜条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损。这些石甲冑,虽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侵蚀,却依旧散发着令人震慑的威严气势。每一片甲叶打磨平整光滑,在那个生产力有限的时代,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才打造如此精美绝伦的甲冑,妥妥的“大秦制造”。同时该铠甲上部分的甲片为上片压下片,下部分的甲片为下片压上片,这样在穿戴时使用更加灵活方便。
通过这些珍贵的文物,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文化合力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更铸就了强大的民族精神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风雨洗礼,始终坚如磐石,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强大精神支撑。
文/图 清 宇
彩绘陶囷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