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汉服畅游古都已成为西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记者 郝钟毓 摄 资料图片)
“穿汉服、游西安”如今已成为众多国内外游客的必“打卡”项目。那么,西安“汉服热”为何会出现,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走红密码”?记者近日采访了关注汉服文化与非遗内在联系达20多年的西安民俗专家王智,请他从文化传承方面对这种现象进行解读。
“汉服热”为何会出现?
记者近日了解到,云南多家媒体对西安民俗专家王智进行了采访报道,为什么西安民俗专家会引起云南媒体的关注呢?原来,今年10月中旬王智在云南文博会“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主题论坛上,带着八佾舞的礼仪礼器,带着重阳敬老的鸠杖和茱萸,带着汉服,分析了“西安汉服热”背后的文旅融合新样态以及由此形成的“汉服文化空间”,从而引发当地众多媒体关注。
“最好的传承就是走入生活”,这句颇有见地的表述,出自云南一位非遗文化推广者之口,给王智留下深刻印象。他认为,让汉服走入生活走入工作,这句话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来说,可算“点睛”之语。
王智多年来一直从事民间文化抢救和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探访过3000多个村庄,走访了5000多位匠人艺人传承人。对于西安汉服文化,王智20多年前就已经接触、关注与研究,经常与资深汉服实践者交流学习。
他认为,西安“汉服热”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汉服从文旅场合走进了日常生活。
他把西安喜欢汉服文化的人群做如下分类:礼服派、常服派、影视动漫派、戎装甲胄派等。比如礼服派,讲究穿着汉服要严谨细致,要遵循古代汉服礼仪礼制文化。资深的礼服派实践者大多已成为在这一领域长期实践与耕耘的专家,对汉服文化研究最深;常服派致力于汉服生活化,“西安汉服热”主要是常服派来推动的;影视动漫派讲求唯美;戎装甲胄派继承了汉服文化中的尚武精神,激发了年轻人的英雄梦,独树一帜。
西安汉服文化为何能走入生活?
王智告诉记者,得益于汉服文化人群中“常服派”的推动,汉服文化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生活化。他认为,西安与汉服之间有一种独特的内在联系,可以称之为“汉服文化新型空间”,从古建文物到历史地名街区、从唐诗到乐舞,再到活态民俗节日,西安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这些东西原本就存在于生活之中。如果说,“西安汉服热”是一粒种子,那么西安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就是“汉服文化”破土而出的优质土壤。
“西安汉服热”的另一个特点,是全国各地的汉服爱好者,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长安这个人文地理概念的认同,共同创造出了“西安汉服热”——长安汉服文化新空间。
王智表示,对于“长安汉服文化新空间”这个概念,他与全国各地的同行进行了交流,感受最深的就是,西安是一个可以凝聚文化认同感的地方。
“汉服热”背后的文化思考
王智认为,以长安历史文化为背景而兴起的“西安汉服热”,激发了年轻人探求历史、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很多年轻人不仅在汉服中发现美,并且通过对“汉服美”的追求,塑造群体特别是年轻人的文化自信。
作为一名非遗研究者,他认为“汉服热”带动了年轻人去关注、学习、传承诸多与汉服相关的非遗技艺、非遗民俗、节日文化、礼仪文化等。比如,受汉服文化影响,琴棋书画诗酒茶香的爱好者越来越多;绒花、盘扣、刺绣、织锦、锯瓷、制瓷、琢玉、制陶、制扇、制灯、制茶、制香、制伞、制琴等非遗技艺也逐渐走向生活,带动了一系列产业,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
王智表示,“西安汉服热”实现了传统与时尚的融合,成为一个助力非遗传承的平台与空间。比如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等文化IP的成功打造,“汉服热”恰好借到这一阵东风,应运而生。当然了,“热”只是表象,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还得是那句话:“最好的传承就是走入生活”。
(记者 肖海波)
编辑:韩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