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孩子》生动的讲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被誉为“红色摇篮”的延安保育院培养、教育革命后代,保护革命“火种”的故事。通过回忆叙事、时空交织等艺术手法,再现了保育员们坚守“一切为了孩子”的革命信念,用生命守护红色血脉,用爱的力量温暖童心,用青春热血铸就“摇篮精神”的家国情怀。
图/文 宋洋
近日,陕西省优秀原创舞蹈作品展演晚会在西安浐灞保利大剧院举办,展演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各异,有取材于古典文学、历史人物的《少年杨八妹》,红色抗战题材的《爷爷的弦》《秦声吼山河》,丝路题材的《载乐之舟》《丝路唐驹》,有芭蕾舞《无人之境》,也有现代舞《拾生》,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红色经典,有源自古典意象、山水意境,也有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的作品,既坚守传统、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凸显传统美学精神,又与时俱进,关注现实,赋予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代表了近年来陕西舞蹈艺术发展的成果。
《河》诉说着一种强烈、质朴、自然、蓬勃向上的生命情感。作品通过现代舞的形式展现出自然界中生生不息涌动的生命之力。
《爷爷的弦》是一部具有鲜明陕西文化特点的舞蹈作品,编导巧妙地运用“说书”这一陕北民间艺术形式,用对爷爷留下来的三弦的喜爱,表达了孩子们对红军爷爷的思念,继承和发扬了红色革命文化,传承与发展了陕北民间艺术。
《我的额吉》以“蒙古族舞蹈”形式,通过儿子与患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的故事,讲述了内蒙古草原上关于生命与亲情循环往复的过程,呈现了草原两代人身上不同的生长力量,饱含着儿女对母亲、对故土的深情,也蕴藏着关于爱之永恒的新的思考。
《拾生》以探寻“生命”本源为主题,讲述于怵、怒、嗔、痴等原始意动中各自对立、矛戈相向,继而以先知者的觉醒为转折,最终重拾自己、回归本心、在生命脉动逐渐消解之时又以无息的姿态孵化蔓蔓枝芽、涌动生机的过程,希望之光如归根落叶,涅槃重生、生生不息。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作品《水边丽人》与当代陕西博物馆内唐代仕女俑相呼应,形成时空对话。舞蹈中,她们的个性及其在形象上的表现来自唐朝生活的自然之态,朴实真切,各具神韵。
《载乐之舟》以三彩载乐骆驼俑为载体,以舞蹈作品为符号,通过舞蹈为弘扬正能量、宣传和发扬新丝绸之路的文化精神而创作。
如果大自然是大宇宙,那么人就是小宇宙。江河湖海就像我们体内奔腾着的血液;陆地上的岩石就像我们体内支撑着的骨骼。芭蕾舞《无人之境》展现了人和自然本是一体,人的生命也本该和自然息息相关。
《秦声吼山河》融合了秦腔元素,加入戏曲中的“靠旗”为服装道具,以抗战时期前线三名战士遭敌围剿、顽强抵抗却宁死不降的故事为主线,在最危难的时刻,战士们耳旁响起“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的秦声,这一声怒吼,吼出了战士们“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决心,也吼出了老秦人心中的壮烈山河。
《母亲河》以陕北秧歌为创作基础,讲述了身处陕北革命老区的母亲,为了新中国美好的明天,忍受着与亲人的离别之苦和相思之痛,独守家园,辛勤劳作,艰苦奋斗,用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意志,孕育心中美好的愿景,锻造人生崇高理想的精神境界。
《少年杨八妹》以杨门女将中少年时期的杨八妹为原型,表达了从小生长在练武场的少年杨八妹,刁蛮任性、聪明自信、我行我素、敢作敢为,在杨家遭遇变故后,她肩负使命,以热血发扬杨门精神,彰显巾帼丈夫本色的人物形象。
《丝路唐驹》以唐三彩马为原型,以丝绸之路为背景,讲述马驹们穿过呼啸的风、踏过蜿蜒盘旋的山路依旧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于途中迎接新生命,最终新生力量带领着群马再次踏上丝路新征程的故事。
舞蹈《挥扇仕女图》以唐代画家周昉的画作为创作基点,以古典女子群舞的形式来表现。通过一位唐代宫廷仕女回忆自己年少时在宫中的种种美好生活而展开,展现了盛唐宫廷仕女们的生活场景。同时以群舞来表现秋风落叶的萧瑟,衬托出主人翁的落寞与感伤,讲述了宫中仕女们的内心情感。
《天行健》以青少年学子读书复兴伟大祖国的重要使命,展示了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永不停息的精神风貌。
编辑:呼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