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的名字始终与红色历史紧密相连。如今,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牵引下,革命老区以科技为笔,悄然书写着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媒体记者在无锡·延安智算中心采访。
10月17日,参加“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调研采风活动的媒体记者、专家学者走进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无锡·延安智算中心,触摸红色延安跳动的“科创脉搏”——秦创原搭台、算力赋能、技术破圈,正为“革命老区”注入新的活力。
秦创原搭台架起科创“快车道”
2021年9月,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成立,它一边打破创新资源壁垒,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经济发展质效;一边当好“桥梁”,既是延安科创“总窗口”,也是连通陕西省秦创原总平台的“主通道”,让延安老区科创跟上“大部队”。
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展厅内。
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产业创新科副科长康永湛告诉记者,以延安高新区为核心,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构建“培育孵化—科创加速—产业化”全链条生态:省内首批秦创原高能级孵化器运营,国家级科技载体持续强化;陕西省能源装备制造中试基地、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先后落地,推动外压至失效套管芯轴等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近三年,通过‘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工程,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增长5.3倍、4.6倍,软体机器人驱动设计等‘卡脖子’技术也相继突破。”康永湛说。
算力赋能东西部激活“数字引擎”
“无锡·延安智算中心是陕苏合作的典范,依托无锡国家超算中心技术,旨在引入先进算力筑牢数字经济底座。”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陕西有限公司延安分公司DICT中心主任张凯博介绍,如今,无锡·延安智算中心已显实效:通过“国资+外地企业”模式创造近百个岗位;用虚拟化技术让红色静态资源“活”起来,让红色故事更入心;为医疗AI诊断供能,辅助医生定位肺部病灶、将平面CT转3D图;2024年初还为政府提供4台服务器,支撑BS系统部署,提升政务效率。
媒体记者在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采访。
“当前中心算力达200P,国产化算力虽占比不足50%却100%消纳,通用算力消纳率约60%。未来计划扩容至1000P(5楼机房改造已完成),力争2027年前实现算力设备全国产化。”张凯博称,延安高新区正建储能站,智算中心期待绿电直供降低电价,让“数字引擎”运转更高效。
“通过这两天的行程,我发现延安有很多新的崛起的点。比如说现在我们所在这个算力中心,这些都是可以支撑延安在之后的发展中的一个新的发力点。”西安广播电视台记者牛斐称,这次媒体行,与同行大咖一起交流学习,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大家对革命圣地的热爱和敬意。“我也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将延安精神发扬、传承下去。”
技术破圈“隐形膜”护农业提质
科创活力还在田间。在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一款“苹果面膜”吸引了媒体记者、专家学者的注意。
“这款‘苹果面膜’由陕西科技大学牛玉华老师研发。此前苹果种植普遍采用人工套纸质袋技术,不仅耗费大量人力,且效率较低。现在通过‘苹果面膜’喷雾技术,采用无人机或人工喷洒方式,可在苹果表面自动形成一层保护膜。”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产业创新科工作人员张亚周介绍,该保护膜具备可食用特性,且经试验验证能提升苹果糖分含量,改善口感与脆度。
“苹果面膜”在展厅内展出。
目前,“苹果面膜”技术已在延安黄陵、志丹等地开展试点应用,农户反馈良好。张亚周称,从应用效果看,该技术不仅能够减少人工成本,还能避免传统卸袋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实现降本与提质双重效益。
据了解,这款“苹果面膜”即水果免套袋膜技术,其核心原理是以天然矿源腐植酸为基础原料,经改性后与壳聚糖复合形成有机主剂,搭配微量元素螯合的无机助剂,喷洒后在果面形成三维网状膜层。该膜层兼具抗菌、保水、补充营养的功能,为延安苹果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新技术路径。
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展厅内。
参观完鲁艺和秦创原这两个地方后,安康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鲁功敬感慨良多。“我们早上参观的鲁艺旧址和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让我看到了延安精神的一体两面。一个是精神的宝塔,一个是创新的引擎,它们共同印证了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这一条不变的主线。同时也让我认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作为记者都要始终扎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把我们的镜头和笔触对准身边的人民群众。”鲁功敬表示,在接下来的行程当中,她将带着这一次的感悟,聚焦一个个延安的生动故事。
从秦创原的“科创舞台”到算力的“数字底座”,再到田间的“技术突破”,每一处都跃动着创新的脉搏,每一刻都在演绎着变革的故事,当科创梦想照进现实,延安这片红色的土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起点新闻记者 惠璇璇 张思睿 宋洋
审核 魏诠 贾存真 李卓然
编辑:刘力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