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即陕西南部,是陕西行政区划南部的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三市总称,简称陕南。从西往东依次是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三地,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
去过陕南地区各县的人都有种同感:“山清水秀人厚道”。从地形地貌观察,陕南与温州北部、四川北部、重庆北部等地区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经纬度、人文传承的差异,即经济地理所承载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百姓富,财政好”,这不仅是大多数人的心声,更是实现生活品质提升和地区繁荣的基石。村民普遍认为,只有当百姓富裕起来,才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才有社会和谐稳定的环境和条件。
一是牢记嘱托,不负使命。始终牢记和正确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基础上,科学客观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不是因保护就不开发和创新。让“绿水青山”转化成生产力和产值,转成富裕一方百姓的资源资产,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和尝试。要以“小木耳大产业”、直播带货等为契机,深刻理解本县产业定位和产业链发展问题。
要立足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制度供给,立足县域经济地理、资源、劳动力、技术、资本、产业积累、改革创新成效现状,做好清单式制度设计和发展计划,做好长短结合的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
二是持续优化和壮大产业集群。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立足区位、区域、临界和区域战略区位,推进产业链和生产性市场主体布局及体系建设,构建产业和市场联动、互通、互补、互惠等系统,立足发展,着眼市场,开拓视野和思路,在发展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要素配置。
立足本土资源资产,持续推进新材料、生物医药、物种基因、医药健康、绿色食品、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七大产业”,同时持续深耕生物工程、生命科学、中医药研究、基因工程、地质景观挖掘、休闲运动、非遗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包装、推广、壮大。更要做好经济主体的培育和储备。重点围绕资源资产开发利用、产业链供给、物流仓储提升、基础保障服务、生产生活改善等优化服务和资源。
基于经济地理空间环境和条件,重点在“专新特精”上做文章,围绕高精尖、小而活、环境要求高、气候条件适宜等企业自主培育与链式引进。如富硒产业集群的构建,绞股蓝产业深化,板栗、核桃产业链接续与价值挖掘,腊肉安全改良与拓展等。
也要立足本土传承性传统型老品牌,以及较为名特的作坊、工匠等资源资产,鼓励和引导做大做强。加强与周边县域或跨省界(湖北、重庆、四川)开展产业“联姻”、物流连线、旅游连体、文化互动等,形成秦巴内外协调联动的发展机制。
持续提升政府调控经济发展的本领和水平,增强盘活和经营县域经济的能力,有效根除和控制隐形的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不断提高服务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改善情感依赖和关系依托的管理困局。同时,持续改善资本市场信用使用度,探索和建立县域经济区位融资协调机制和平台,严控和杜绝“重存轻贷”“惜贷”“慎贷”“宁愿不放、更不错放”“人情贷、贷人情”“费用高,随意大,抵押乱”等,探索适合地区和县域经济发展基金,推进基金保险制度。
着眼“百业兴旺”,重视县域经济的传统特色和优势资源作用发挥,特别是激励山区居民自主创业精神,善于引导“草根创新”作用的发挥,创业无禁区,重在“疏与导”。要集群众智慧,创万民产业,调动和激发村民和居民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推进“天生我材必有用”就业结构的优化,极大限度减少县域里具有劳动能力人员中的“闲人”,提高全民收入水平。
三是确保粮食安全,夯实农业基础。在着眼和确保有限的可耕地投入产出效益同时,将粮食安全作为产业发展主体龙头,接续融合二、三产业的递进接链、补链、延链。有效推进耕地、种业、水利、技术、机械装备、科技创新与推广、智能化作业、病虫害防治、质量、产能,以及仓储、物流、加工、品质、品牌、效益、风险等高质量管理与运行。优化农业结构,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协调,突出单产产能产值,建设规模化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持续发挥电商作用,有效提升农副产品产值,提高村民和集体经营性收入。
四是重视人口发展。人口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要素。坚持生产性留人和支撑人口发展理念,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做到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经济主体平衡配置,着眼三次产业运行需求,平衡劳动力就业总量。构建拴心留人的环境和条件。在改善县域生态和宜居硬环境基础上,重点从人的情感依赖角度的软环境提升上下功夫,即从“五险一金”供给保障、房价、教育、医疗卫生健康、物价、生活便利、治安环境、政府服务质量社会关爱、民风等留住人。鼓励育龄生育。从孕期关怀、休假、抚育、入托、制度保障、爱人陪护、生育补贴、双胞胎减负等亲情呵护中发展人口重视高素质人才引进和产业活动单位招工等流动人口稳定与发展。探索亲情友情及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等落户发展政策和制度实践,有效探索人口发展之路。
(作者:郭秦川,陕西省统计局二级调研员)
编辑:王佳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