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丨中亚考古探秘者

时间:2023-05-19 15:24:31  来源:西部网  ©原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世相丨中亚考古探秘者

“研究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历史,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它的现在,促进中亚人民之间互相了解——这也是我们做中亚考古研究的意义所在

2778ffb735a53d214b5781b220b0d8f7.jpeg

图/王靖升 文/郭佳欣

“研究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历史,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它的现在,促进中亚人民之间互相了解——这也是我们做中亚考古研究的意义所在。”5月11日,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建新从乌兹别克斯坦的考古一线风尘仆仆返回西安,准备接下来一系列考古和古迹修复工作座谈调研会。

3a937b4ced9de5186001db23f3fa3dbd.jpeg

在不久前正式揭牌成立的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内,已经连轴转了一天、接受了6组记者采访的“70后”学者王建新聊起丝路考古时依然神采奕奕、侃侃而谈。“研究丝绸之路,必须将东西方视角相结合,才能建立起全面的认识,复原真实的丝绸之路历史。”王建新告诉记者,乌兹别克斯坦位于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张骞凿空西域之后,这里便成为了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贸易地点。“但‘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是西方提出的,100多年来,西方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也牢牢占有着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话语权。”

6d6c9ec9270059e3c1efa9b85ebe8284.jpeg

为了填补中国在丝路考古的空白,1999年起,王建新带领由西北大学考古专业专家教授和学生组成的考古队,数百次往返于甘肃、新疆等丝绸之路重要节点。2009年,王建新组建起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循着张骞足迹,追踪月氏西迁路线,去往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丝绸之路考古工作。他也成为了首个进入中亚开展考古研究的中国学者。

929cdebbe15178d2f63be3ab9937fff7.jpeg

20多年来,王建新和他带领的考古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首创性的重大考古发现,逐步摸索出了“大范围系统区域调查与小规模科学精准发掘相结合”的考古工作方式,并最终确认了《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的古代月氏和康居的文化遗存。由于这支考古团队在中亚每年都有新的发现和突破,不仅得到了在中亚工作的各国考古学家的关注,也为丝绸之路考古提供了广为认可的“东方视角”和“中国方案”。

29b5c9d8877549fa9d3334a95abcd484.jpeg

但这趟“文化苦旅”在行动之初就遇到了重重困难。“没有成熟的经验和充足的条件保障,只有来自当地学者的疑虑,还有陌生环境和语言的隔阂。”王建新回忆到,要飞往乌兹别克斯坦实地调研,但当时没有一家旅行社开设有这条班线。那,怎样才能过去呢?他辗转多处,终于获得了去往乌兹别克斯坦研讨会的“入场券”。没有专项经费支持,他便和团队共同集资,联系在乌中方企业帮助,解决一行人的吃住行问题;语言不通,他就找自己的朋友做翻译,还筹划联合学校培养同时具备考古研究能力和外语能力的人才,同时招收培养来自中亚的留学生。王建新说,“这些外国留学生在我们中亚的考古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e37793b04e07d28b7f8c75efdab67325.jpeg

除此之外,当地温度和饮食习惯也给团队了一个“下马威”。西域夏季炎热干旱,而考古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常年野外工作,在大漠、在戈壁,幕天席地是常态。考古队员们通常是在忍受太阳暴晒、蚊虫叮咬的同时开探方、看剖面、清理文物。一天下来,汗渍和浮土常常使衣服看不出本来的颜色。王建新说,他们住过废弃的工厂、牧民的羊圈,甚至在深山戈壁就地宿营,而生活用水的稀缺,又让洗澡成为一件奢侈的事:一周洗一次澡,没水洗脸就用湿巾擦。此外,当地生冷的饮食结构让一众“陕西胃”吃不消,大家便发明了“考古套餐”:一个馕饼裹上一根香肠、一个西红柿、一根黄瓜。

b95e5694ddfc226c073790b5ec34d3b2.jpeg

虽然考古工作环境艰苦,但在考古发掘与遗址保护上,他们始终不遗余力。提起中亚考古,“尊重”是王建新嘴里最常念叨的词。“我们不仅仅要为中亚考古学术研究获取资料,而且也要对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负责任。”王建新认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中国有着同样的历史记忆,所以当中国考古走出去后,同样不能忘记历史,不能重蹈西方探险家、贸易家的覆辙。“中国有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的境外考古尊重所在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人民,同时也要尊重合作伙伴,端正态度。”

d7b1e37fb84c3c21acc47fa1ab1a2af5.jpeg

言必行,行必果。王建新说,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从进入中亚开始发掘的第一天起,就秉持着负责任的态度——所有发掘的探方在考古工作结束后,一定要全部回填保护。而各国考古队在中亚考古多年,只有中国考古队会做回填这件花钱又费力的事。“我们不能在中亚进行掠夺式考古,只要资料,不保护文物。”

a8ab9383940b186a8ad5210e0b3529fb.jpeg

多年来,王建新的团队从河西走廊一路追寻月氏人迁徙足迹到撒马尔罕,他们的脚步几乎遍布了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所有河山和沟沟坎坎。王建新说,“这些年去了多少次乌兹别克斯坦,我真数不清了,光2019年就跑了20多次中亚,10年期的护照很快就被签章盖满了。”

bc1391136d67f2b17ea5ea87dd50ccc7.jpeg

2014年,时年61岁的王建新带领团队第一次在撒马尔罕盆地考察时,恰巧遇到了“考古三巨头”之一——博洛尼亚大学的考古队,而这个来自意大利的名校团队在当地已经开展了长达15年的考古研究工作。“他们对我们很不客气,质问我们来这里干什么,并说‘我们在这里都干了15年了,你们还有什么可调查的?’”面对质问,王建新没有丝毫退缩与迟疑,因为他们已经通过实战经验,在游牧研究的理论方法上达成了新的突破,也找到了包括大型聚落的出现规律。

2d20cba85588102538aaba315235ccc1.jpeg

“那年我们在撒马尔罕盆地发现了很多新的游牧部落,都是他们的考古队这些年里没有发现的。”王建新说,“当我们当面给他们汇报收获时,博洛尼亚大学的教授立马坐不住了,当晚就派人邀请我们,想和我们达成合作。”

edafaa529ce97d77d37b50b9ed6bd043.jpeg

“我们这个工作要踏踏实实做,一步步走,不要着急、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要自我满足。”王建新说,接下来,团队将聚焦“一带一路”境外经济建设项目中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帮助乌兹别克斯坦文化遗产署推进当地大遗产保护工作,推进学术界和民众深入了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演变过程、文化传统等,真正发挥中外联合考古在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人文交流的作用。

3d6eaf15dacf2de4a41e6e1d2c7469b9.jpg

世相,镜头里的陕西人。

编辑:郭佳欣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