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记者 马晴茹)从送卷等胶片冲洗到瞬间成像的“所见即所得”;从成像凭经验“盲拍”到用数码相机、运动相机和无人机的随心记录;从器材少耗材贵只记录重要时刻到人手一部便携智能手机随时拍……几十年间,人们对于旅行的热情没有消减,对于留存美好的需求没变,改变的是技术和设备平民化推动下的记录方式。钻进暗房冲洗照片的影楼老板提起这样的经历都是往事,而年轻人用社交网络发挥爱好成了旅游博主,还记得你的老照片吗?外出游玩会参考博主们的攻略吗?西部网、陕西头条对话照相馆老板和旅游博主,听他们讲述光影里流逝的时代记忆。
照相馆老板杜维中,51岁;旅游博主刘茹洁,25岁。
51岁照相馆老板杜维中:上世纪90年代初,求学还包分配,他走出校园来到煤矿上班投身祖国建设。偶然从《南风窗》杂志的一篇文章里,他对当时的胶卷大王柯达有了更深的认识,从小迷恋摄影的他,内心火种被点燃,他想开个照相馆。2002年他和妻子终于迈出了这一步。
在兴趣的驱使下,他钻研设备、泡影棚,经常整宿不睡冲洗照片。他说那个时候人们口袋都不富裕,所以盈利很单一,不是卖胶卷就是洗照片。岁月如梭,如今在摄影行业摸爬滚打20年的他,在社区、街边小巷、商业综合体里有3家照相馆,这是他自己的成长经历,也是小小底片见证老百姓生活向好的缩影。
25岁旅游博主刘茹洁:她坐拥微博粉丝78万,向往自由无拘束的生活,灵魂和身体都在路上,喜欢通过网络记录和分享美食、旅行的故事,她是一名旅游博主。因为不喜欢体检中心的工作,她毅然辞职,父母为她操碎了心,说她是野孩子。尽管不被长辈理解,尽管经常熬夜写文案,但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生活。谈及未来,她希望能找到自己专属的风格,和更多小伙伴一起开启新世界。
西部网、陕西头条:杜老师,能给我们讲讲您最初和影像结缘的故事吗?
杜维中和妻子。
杜维中:上世纪90年代,国营厂矿的差使,是正儿八经的正式工铁饭碗。我是1991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煤矿上班的,记得一个月工资能发130块钱,在当时还是挺不错的。
因为我从小对摄影有兴趣,这方面的内容喜欢看,记得刚好在《南风窗》杂志上看到了一篇关于柯达的文章,大概记得是讲品牌竞争,让我对这个当时的胶卷大王有了新的认识,也嗅到了机会。加上妻子生完孩子后在家就不上班了,所以我俩商量着想开一家照相馆。
正式进入摄影行业是在2002年,前面我还去外地考察了一些照相馆,后来就加盟了柯达店,当时西安照相馆还蛮多的,但柯达这种品牌加盟店名气大,所以还是比较自信,干劲很足。
西部网、陕西头条:茹洁,旅游博主是一个让人十分羡慕的工作,你是怎么干起这个的?
刘茹洁说,做自媒体没有什么契机,自己本来就喜欢分享美食和旅行故事。
刘茹洁:我虽然去年才刚毕业,但在学校那会就开始上班了,当时是大四后半学期,在一家体检中心做销售,大冬天都是5点多起床,工作内容包括给客户去分院排队,带客户体检,扫楼找顾客。虽然年轻,但是真的太累了,值得欣慰的是收入还行,销售就是你越努力拿的越多,记得不到5个月赚了有4万块吧。
这个工作我真心不喜欢,所以毕业后就辞职了。做自媒体其实也是机缘巧合,自己本来就喜欢分享美食和旅行故事,有幸去参加微博之夜,认识了很多玩微博的朋友,在他们的影响下,自己也就慢慢开始入行了。
做旅游kol(意见领袖)这个工作已经有15个月了,也分淡旺季,像三月和秋冬就是淡季,暑假和九、十月就是旺季,月收入不太稳定,但平均下来每月也有不到2万。
西部网、陕西头条:杜老师,开照相馆这么些年你最大的感悟和收获是什么呢?
杜维中说,现在相机几乎家家必备,想拍照就拍,这样的生活在刚开照相馆时很难想象。
杜维中:我在西安开第一家照相馆时,是2002年初,当时大家基本都用傻瓜相机,用的胶卷有柯达、富士和国产的乐凯。那时候拍照是很时尚的事情,尤其是下雪天或者节假日后,来洗照片的人特别多,最多的时候能有上百卷,拍的最多的是旅游景点和全家福合影。
记得当时照相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买相机得有经济实力,另一个就是洗出来才知道拍的咋样,所以摄影师也是个技术活。像我这开照相馆的,大家还是很尊敬的,因为都是带着满心期望来的,取照片时,看到大家脸上的笑容,我也很开心。
照相馆一开始不挣钱,盈利基本也靠的是买胶卷和冲洗胶卷,模式比较单一,也很辛苦,每天一大早就出去接胶卷,冲洗好再给人家送回去,由于对设备不熟练,又要保证质量,经常整宿都在冲洗照片。坚持一段时间后,慢慢开始盈利,一个月收入不到1000块钱。现在我店内主营证件照和全家福业务,平时不忙也会出去接企业或政府的摄像工作。目前我还开了一家汽修店,也算是跨行再创业,盈利方式变得非常多样。
从事这个职业多年,我觉得自己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而拍照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社交手段,最大的收获就是结交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现在每次同学聚会的合影基本都是我来拍。
西部网、陕西头条:茹洁,你眼中的旅游博主和别人眼中的有什么区别,想过吗?
刘茹洁评价自己的职业,“天天吃喝玩乐,这应该是别人眼中羡慕的职业。”
刘茹洁:确实在别人眼中我这个职业令人羡慕,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真是一个别人眼中光鲜靓丽自己却累成狗的职业。
别人羡慕我们可以免费吃喝玩乐,主办方承担费用,不用坐在办公室里,可以让心天天流浪,灵魂和身体都在路上。但其实我们要每天起早贪黑赶行程,拍照修图写文案,想方设法让文字照片更有吸引力,吸引更多粉丝,脑海中不断纪录看到听到的有用信息,以供粉丝借鉴,不走弯路,前期需要很大的工作量。
至于困难,主要就是淡季接不到活动的时候,就想着上班真好,但是每次想放弃时就有新的活动抛来,之后就自己想办法寻找新活动,没有活动就自己组织活动。爸妈也觉得我太累了,因为写稿子通常都是在晚上,有时候会通宵写稿,我经常就因为晚睡被爸妈念叨,他们还是想让我找个安稳点的工作。
所以我经常回去给爸妈洗脑,这份工作收获有很多,我还年轻,现在的工作方便我多见见世面,多了解外面的世界,而且玩着玩着就把钱赚了;关键我是属于特别有主见的,爸妈都拗不过,我选学校啥都没让家里操心,都是自己做,上学也是自己去,大四开始就不问家里要钱了,租房什么的家里也没管过,感觉像个野孩子。
西部网、陕西头条:照相馆的影像记录很多老百姓生活的信息,这么多年过去了,您感受到了什么变化?
1987年,杜维中在天安门拍的游客照。
杜维中:上个世纪,咱们中国人提起旅游首选北京,特别是天安门前“到此一游”拍的合影基本属于人手一张的需求,我也有一张,是1987年上大一时,和同学一起拿着傻瓜相机,拍完后再拿回学校照相馆冲洗,一个卷20块钱左右,这个价格在那时候算非常贵了。
中国这些年发展真的非常快,我当时是无法想象现在的生活的。记得十几二十年前只有稍微富裕点的家庭才能用上相机,在城市可能会多一些,但冲洗也只能来照相馆,所以生意还行。
从摄影方面来说,我们之前都是用大器材,大设备,缺点就是无法移动、成本高价格贵而且没有办法立即看到成像效果。2002年手机一开始是没有摄像头的,都是直板按键式的,那时候还流行小灵通和IC卡,根本拍不了照,过了几年后诺基亚才出来带摄像头的,像素很低,拍照也不清晰。
现在不一样了,手机就是相机,几乎人人必备,拍照掏出华为后置摄像头都有四千万像素了,摄像拿出灵眸,出门旅游随时都可以记录生活。单反也是家家必备了,所见即所得,也能马上看到照片。
记得十几年前冲卷时,都是西安的一些著名地标,兵马俑、大雁塔等等,到后来就是国内各个城市的传统地标,北京天安门、杭州西湖啊,再之后就是境外游,先是东南亚海滩居多,之后就是欧美一些国家。真的感觉到社会不断发展,大家收入提高了,口袋越来越有钱就可以逛得更远了。之前来照相馆拍全家福也都选在比较特殊的时刻,比如周岁、生日、纪念日等,现在倒没有什么时间限制,随时随地想拍都可以。
西部网、陕西头条:茹洁,未来你对职业有哪些展望?
形成专属风格,以更有趣的方式传播旅行见闻是刘茹洁未来想做到的。
刘茹洁:得益于交通的发达,现在人们出行变得更加方便,对于精神追求更多了,所以旅游年轻化了 ,亲子游学也越来越多,但目前我还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希望在未来的不断探索中能找到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专属特征,将旅行路上的见闻通过特别的方式传播出去,同样也希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进来,我们来一起探索新世界。
西部网,陕西头条:杜老师,您的影像记录了时代,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在记录世界,你想给他们说点什么?
最开始杜维中照相馆的器材设备。
杜维中:尽力拥抱数码时代,它充满着无穷的想象力。我觉得摄影的第一个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就是初学的时候看到什么就拍到什么;第二个阶段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色彩、线条、明暗、对比、局部等等,找自己合适的风格;第三个阶段就是看山还是山看水也是水,但山就已经变了,有你自己的专属风格在里面,拍啥是啥。
“过往不究,当下不惧,未来可期。”这句话是我想送给当下年轻人的话。
西部网、陕西头条:茹洁,那些已经退休的前辈们曾经也用他们手里的器材记录着生活,你有对他们说的话吗?
刘茹洁说,要感谢前辈们,给我们留下了这些弥足珍贵的回忆。
刘茹洁:社会发展迅速,信息化、高科技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便捷的交通让大家走的更远,虽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用手里的相机记录旅行见闻,但老一辈的照相馆更有怀念的味道,它记录了那个时候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回忆,也定格了很多人生重要时刻,我要感谢前辈们,给我们留下了那个多彩的时代。
编辑:马晴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