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桐城张氏:六尺巷中天地宽

时间:2025-02-21 11:05:31  来源:CCTV4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文化中国行丨桐城张氏:六尺巷中天地宽

安徽桐城有一条小巷,长不过百米,宽约两米,既无门店铺面,也难作为探幽之地,然而几乎每个到桐城旅游的人,都会来这里“打卡”,这就是六尺巷。今晚20:00,锁定CCTV4《记住乡愁》,走进安徽桐城,于六尺巷中,体味礼让的风度,感受人心的宽度。

让他三尺又何妨

安徽桐城有一条小巷,长不过百米,宽约两米,既无门店铺面,也难作为探幽之地,然而几乎每个到桐城旅游的人,都会来这里“打卡”,这就是六尺巷。

一条抬眼就能望到头的巷子,为何会吸引这么多人到来?这还要从300多年前的一场邻里纠纷说起。

清康熙年间,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收到了一封来自桐城老家的家书,说与邻居吴家发生土地纠纷,请他相助。

看完信后,张英提笔写了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收到张英的回信,家人豁然开朗,于是主动让出三尺空地。

吴家人见状,深受感动,主动把自家院墙也后退了三尺。从此,两家人化干戈为玉帛,和睦相处。他们让出的六尺地,也成了方便大家通行的小巷,称为“六尺巷”。

对人好一点 遇事让一步

张英谦和礼让的风度,源自良好的家风传承,家族中至今流传着张英祖父张士维的故事。

相传,一个雪夜,有一盗贼藏在张家屋脊上,几乎快要冻僵了。张士维察觉后没有声张,而是拿来梯子助他下来,随后又请他吃了饭,给了他一些银钱,最后放他回家了。

家人对此不解,张士维却有自己的考量,但凡生活过得去,都不会下着大雪还出来行窃,能放一马就放一马吧。

从祖父张士维放人一马到张英劝家人让地三尺,秉持着谦和礼让的家风,张氏家族人才辈出,张英之后,出了两代中堂、6位翰林、146位后人为官,成为桐城首屈一指的大家族。

“六尺巷调解法”

如今,六尺巷已成为桐城文化的一个标识,指示牌上写着“六尺巷”相关的标语,邮局以“礼让”为名,“知进退、和为贵”的六尺巷精神也在社会治理的领域开花结果。

桐城市人民法院独创的“六尺巷调解法”,被成功地运用到司法调解中。如今,桐城已建成300多个“六尺巷调解工作室”,调处成功率达99.7%。2023年,“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推行到全国。

为一棵树让路

六尺巷不仅滋养着“礼让”的城风与民风,也把这一理念融入到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

2016年,当地进行206国道改建工程时,发现一株古黄连木处在施工线路上。古树有着二百多年的历史,对于当地人有着重要意义。一开始,人们打算移栽古树,但由于古树的树冠和根须庞大,移植极易死亡。于是大家决定为树让路。

为此,有关部门重新进行规划,将一座建好的铁塔挪走,又拓宽了绿化带,尽管多投入了资金,但长远来看,却是生态与发展的共赢。

如今,这棵保留下来的古树,已然成为马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一次的“让”,守护的不仅是一棵古树,更是一座城的气度和底蕴。

心宽不怕巷子窄,行善礼让福自来。“六尺巷”里的智慧,不仅教会人们如何处世立身,更包含着解决纷争的“中国方案”。

今晚20:00,锁定CCTV4《记住乡愁》,走进安徽桐城,于六尺巷中,体味礼让的风度,感受人心的宽度。

编辑:秦秦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