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金振娅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澄澄
新学期开学,不少孩子仍沉浸在寒假中无法“收心”,甚至出现了抵触或焦虑的情绪。如何应对“开学综合征”?日前,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多位专家为孩子与家长们支招儿。
大脑在适应了自由、放松的状态后,面对规律化校园生活时,负责调控情绪的前额叶皮层需要重新适应。“这是从生理层面作出的反应,而从心理、社会层面来说,学习和社交的隐性压力也会给孩子带来一定影响。比如,孩子担心新学期的学习任务,或者有社交压力,一些寄宿的孩子可能还会面临与家人分别时的心理不适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崔永华说。
如何解决?崔永华建议,孩子们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有情绪很正常,可以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放松,如适度运动或者训练。还有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就是主动社交,开学后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和同学分享假期的愉快经历”。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还建议,可以通过一些训练来放松心情,“比如找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深呼吸,用鼻子慢慢吸气,用嘴巴慢慢吐气,去感受腹部的收缩和全身肌肉的放松”。她提醒,在做呼吸训练的时候,需要持之以恒,每次做的时候尽可能保持呼吸的节奏,这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月16日,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实验二小学生走进校园。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学习困难”“厌学拒学”……如果孩子出现类似症状,是精神心理方面有问题吗?
“应理性看待这个问题,既要警惕潜在的精神心理健康问题,也不要将儿童与青少年的发展性问题过度医学化。”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主任医师吴仁容强调。她介绍,有些孩子是发展性问题所致,比如青春期的情绪波动、短期动力不足导致的学习困难,这可以通过优化家庭氛围、改善学习环境等方式来缓解。“建议家长用轻松对话代替催促、唠叨与埋怨,合理安排业余活动,与孩子商定学习计划,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如果孩子长期表现出学习困难、旷课逃学,甚至因此休学,家长就要给予足够重视,及时就医,由专业医师评估是否存在潜在的精神心理问题。吴仁容指出,一些医院开设的学习困难与厌学门诊,整合了儿童精神科、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资源,能帮助家长和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并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和干预。
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助和迷茫,这时可以求助哪些专业的治疗途径和资源呢?
崔永华告诉记者,我国目前正推进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的应用,北京、上海、浙江等18个省份已经开通,其他省份也在有序开通中。
除了专业的帮助,家长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也非常重要。崔永华强调,父母要通过实际行动向孩子表达爱和关注,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同时,鼓励孩子参与社交和志愿活动,帮助他们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结识一些兴趣相投的朋友。
在互联网时代,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社交媒体给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何种影响?社会各界对此褒贬不一。
吴仁容认为,社交媒体对青少年有很多积极的影响,是他们建立社交关系的有效平台,但是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心理健康风险。吴仁容建议,要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社交媒体。“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区分真假和明辨是非。例如,定期召开‘家庭数字健康交流会’,畅谈网络体验,提升青少年识别虚假信息和网络暴力的能力。此外,还要引导孩子养成正确使用社交媒体的习惯,避免过度沉迷。家长可以和孩子提前约定好日常使用时间和时长,并借助控制软件过滤不良内容。”
编辑: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