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2月12日是元宵节,山西陶寺村的天塔狮舞艺术团又开始忙碌起来。天塔狮舞始于隋唐时期,历经宋元明清经久不衰,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天塔狮舞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让观众在精彩的表演中,收获美好的祝愿。
狮舞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襄汾县陶寺天塔狮舞艺术团的演员们刚刚结束外地的演出回到家乡,就又投入到了当地闹元宵的民间社火表演中。
天塔狮舞塔台是由农村常见的长板凳搭建而成,最高是29个板凳摞起15层,在领狮人的引领下,逗引两只大狮子、4只小狮子向9米高的“塔顶”步步攀登。在如此高的“板凳舞台”上表演,舞台搭建的稳固至关重要。
当天的演出,室外温度降到了零下10摄氏度,但演出场地周围早就围满了热情的观众。在领狮人的引领下,两头大狮顺着塔台底部钻孔攀登,4只小狮途中或“倒挂金钟”或“凤凰展翅”,塔顶上的两头雄狮,对头戏耍、威风凛凛。
今年79岁的李登山老人15岁开始师从当地舞狮艺人。他在传统舞狮表演技艺的基础上,对狮舞的服饰道具进行了改进,还将单狮表演发展为群狮表演,并增加了武术、杂技等元素,设计了“水中捞月”“蜻蜓点水”等高难度动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狮舞(天塔狮舞)代表性传承人李登山介绍,天塔狮舞是陶寺村的传统节目,流传下来没有文字记载,老人们一代代传下来。下一步,他要传承给学生们,每个项目都要创新、突破,创新才有生命力。
2007年,李登山组建“襄汾县天塔狮舞艺术团”,演出的范围和场所不断扩大,新年庙会、重大节日、全国的艺术汇演都有了天塔狮舞的身影。同时,李登山还联合当地的武术学校、职教中心,目前已培养了近200名徒弟,让天塔狮舞不断创新延续。
编辑: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