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德宏盈江的神护关是中国明朝时期西南边塞八大古关之首,遗址现位于盈江县苏典傈僳族乡,在这个德宏州边境线最长、辖区面积最大、村寨最分散的民族乡镇,有一群移民管理警察,他们常年做着巡边、缉毒、打击偷渡等工作,守卫着祖国边境线。
早上6点,天还没亮,我们从云南芒市出发,经过3个多小时的路程,来到位于云南盈江县苏典乡,此时正处于这里每年冬季长达3个月的冰霜期,霜落后山路格外湿滑,夜晚温度极低,路上已很难看到村民出行,而苏典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们此时已准备出发,开始巡边工作了。
由于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利用节假日,极端天气进行走私、偷渡活动,除了携带警用装备、急救药品、干粮等装备,为了能实时追踪丛林中可能出现的可疑人员气味,每次巡边时,民警们都会带上警犬“核弹”一起出发。
苏典边境派出所辖区内管辖面积约428平方公里,边境线长43.3公里,古时兵家必争之地“神户关”就坐落于此,时至今日,这里仍是我国重要的边境要塞,因常年有雾,当地人也称这里是“云雾环绕的地方”。在丛林深处的边境线上矗立着7号至13号一共7块中缅边境界桩,这些界桩犹如边境线上的无言守望者,标定着两国的界限。而移民管理警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保持界桩干净、清晰。巡边小队当天的任务就要在8号到9号界桩之间巡逻勘查。
上山的道路多是S形急弯,加上冰冻期道路湿滑,有的道路两旁还没有防护栏,民警们需要降低车速缓慢行驶,即便这样,路上不时出现的碎石和深坑,还是让这一路充满了颠簸。
一路爬坡过坎,公路也逐渐到了尽头,汽车行至无法前进处,队员们需要继续顺羊肠小道徒步向前。这次的巡边小队一共有6名成员,由巡防中队的队长杨茜云带队,虽然他今年只有28岁,但杨茜云可是巡边“老手”,今年已经是他来到苏典边境派出所工作的第六年了,丛林中的每一条小路,他几乎都很熟悉。
没有路就走出一条路,队员们告诉我们,山上的海拔落差有2000多米,这也造就了苏典乡神户关特有的气候特征:一天分两季,有时上山巡逻时山中正在下大雪,下山后又要穿短袖巡逻。我们的这趟巡逻,正赶上1月中旬这里刚下过一场大雪。陡峭的山坡加上湿滑的山路,爬起来更是费劲。
中午时分,气温逐渐上升。巡边小队在山间一处平坦的地方停了下来。警犬“核弹”在一旁喘着粗气,队员们席地而坐。这支队伍民警平均年龄28岁,年龄最小的是焦熊,来自湖南岳阳的他,从部队转岗来到苏典边境派出所已经5年了。
德宏边境管理支队苏典边境派出所民警 焦雄:每次我们下来都会见到那些傍晚的夕阳,每天都是不一样的景色,刚好看到这个夕阳就会感到很美好。
焦雄刚参与巡边工作时,发现了一个问题。夜幕降临,丛林瞬间被黑暗笼罩,林间几乎伸手不见五指,可能一不小心就会迷路。
于是焦雄想到是不是可以申请一只警犬,和大伙一起巡逻。为此,他经过学习、考核,成为一名警犬驯导员,后来焦雄在昆明警犬基地里找到了自己的搭档警犬“核弹”。如今,警犬“核弹”已成为苏典边境派出所民警们的好战友、好帮手。
德宏边境管理支队苏典边境派出所民警 焦雄:有它在就不一样了,它耳朵比较灵敏,它听觉是我们人类的16倍,它的嗅觉也比较灵敏,它可以提前为我们发现那些危险,提前或者给我们一个示警、一个指示。
德宏边境管理支队苏典边境派出所教导员 肖林:有一次我们带着警犬去山上找,这边的这种热带雨林气候,一下子那种雨是非常大的,遇到一些痕迹可以冲刷走的,但是带着警犬就不一样。它发现这种动物粪便气味的话,它可以在那里做出示警,感觉到马上我们就可以缩小一定的搜索范围,再加上无人机的作用,就可以发现一些很重要的线索。
简单吃了几口午饭后,民警们再次启程。对于民警们来说,这样的巡逻强度不过是日常工作的缩影,山上平均要走将近20公里路,冰霜期路滑,碰上难走的碎石路,往往走5公里就需要3个多小时。
又经过几小时的攀爬,民警和我们终于在天黑前赶到了中缅9号界桩。抵达9号界桩时,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下星星点点的光影。
这是民警们2025年第一次给9号界桩描红,教导员肖林小心翼翼地从背包里拿出崭新的油漆和刷子,全神贯注,在界桩上落下第一笔。他一笔一画,认真勾勒着每一处线条,每一个缝隙。民警们围聚过来,目光紧紧跟随。
在阳光的照耀下,崭新的“中国”二字愈发鲜艳夺目。这鲜艳的中国红,不仅是界桩上的颜色,更是民警们心中永不褪色的信仰。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忠诚,对边疆的守护。
编辑: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