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响英歌槌 舞动“非遗年”

时间:2025-02-06 15:00:3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敲响英歌槌 舞动“非遗年”

鞭炮一响,“宋江”敲起了开场鼓,舞着布青蛇的“时迁”跃过门槛,深马步,一勾脚。“杨志”和“李逵”跟着冲出来。

“时迁”舞着蛇,站在队伍的最前头。受访者供图

鞭炮一响,“宋江”敲起了开场鼓,舞着布青蛇的“时迁”跃过门槛,深马步,一勾脚。“杨志”和“李逵”跟着冲出来。

紧跟着两列纵队,穿着草鞋的“梁山好汉”挨个登场,踩在散了一地的鞭炮红碎纸上,随“宋江”鼓点的轻重缓急,起舞、错身、敲槌、齐吼。他们要去大名府营救“卢俊义”。

大年初一,观众早早聚集在广东省陆丰市甲子镇等着看英歌舞,一度堵得“梁山好汉”没法前进。

脸上画着青蛇的“时迁”是甲子镇上一家餐厅的老板刘创奋。这是他演过的第六个水浒角色,“我是从边缘小角色奋斗上来的,花了10年才演上时迁。”他自我调侃。

“宋江”是老戏骨,做海鲜批发生意的扮演者邱创金虽只有32岁,但他12岁就登台演宋江。他的父亲年轻时演过杨志,如今,“杨志”换了年轻演员,“老杨志”在一旁当观众,要听到“宋江”敲快了,不管旁边多少人,都会走到“宋江”身后训儿子。

这些“梁山好汉”是辅警、码头工人、保安、社区网格员……

“只要英歌舞的鼓声响起,这个小镇就不会死气沉沉。”邱创金怀念儿时过春节的氛围。

作为甲子镇的传统民俗活动,甲子英歌几乎记录了这个海边小镇的“明清史”:英歌舞明朝从福建传入时,甲子镇正受倭寇威胁,英歌队采用了当时军人的方阵队形作为表演队形;后来海盗、山寇来了,甲子镇实施闲时为民、战时为兵的策略,组织民众学习武艺,甲子英歌又融入了武术动作。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主任叶亢在甲子镇调研发现,老一辈演“梁山好汉”的多是农民,他们把跳英歌舞当成强身健体的方式,“每次英歌舞巡演,将整个片区勾连起来,用英歌舞团结小镇。”

2011年,甲子英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省内被列为国家级非遗的另外两支英歌舞是潮阳英歌舞、普宁英歌舞。

甲子英歌队边走边敲槌。受访者供图

叶亢发现,有关甲子英歌舞的学术研究很少,大多宣传都集中在潮阳英歌舞和普宁英歌舞。

“甲子英歌的商业化不浓。”叶亢说,另外两支英歌舞的表演氛围比较欢快,而甲子英歌严肃、庄重,对武术动作的细节要求严格,“马步要扎得深、稳”,呈现男子阳刚、有力度的美。

甲子英歌队的成员都是兼职,大多只参加公益活动,遇到工作和表演时间冲突,甲子镇政府帮忙协调请假。有演出了,他们提前在镇上的小学操场上排练,外出打工的成员会请假回老家参加表演。

邱创金回忆:“我上学时要去表演英歌舞,镇政府出假条向学校请假,老师知道了,很为我骄傲。”

表演者至今坚持穿草鞋,鞋上系着铃铛,每次抬脚落腿,铃铛声就混在锣鼓声、镲声、槌击声中。10多个小时演下来,脚都磨破了,但这是传统,不能改,刘创奋说,每场表演都能跳坏几双草鞋。

“不能把英歌舞商业化。”“这样的民俗文化不能赚钱。”“不能随意演出。”英歌队的多个参与者在受访时强调了甲子英歌的公益性、去商业化。

给甲子英歌演员画脸谱的李晓涛认为,虽然这让民间艺人少了一份收入,却保留着甲子英歌纯粹的传承。

他画脸谱的手艺是家传,他家往上数三代都有人会画脸谱。李晓涛介绍,上世纪30年代以前,甲子英歌的演员会戴上木质面具表演,表演后再烧掉。但面具制作繁琐,有人提议用脸谱代替木质面具,表情生动,也不影响演员做动作。

这个提议得到几兄弟的响应,慢慢地,他们定下了最终的脸谱方案,并延续至今。

画出渐变色的化脸技巧,是甲子英歌脸谱的特色。李晓涛说,化脸能突出一个人的表情,均匀的渐变色只能用手拍出来。

有演员形容,李晓涛的手法好,拍、揉、点、划,不痛不痒,反而像在按摩,一个演员曾被他拍着拍着睡着了。

“宋江”画了一张大红脸,李晓涛说,红色代表“忠”。“林冲”用了偏黄色的朱红色打底,“当年前辈看水浒时,觉得林冲这个角色不太忠、反得也不够彻底,性格懦弱,所以定了朱红色。”

“武松”长得帅,被画上粉脸。对于“鲁智深”,李晓涛用指甲沾了黑颜料,画出根根分明的胡须和眉毛。

每次演出前,李晓涛要“择脸”,决定哪张脸化哪个妆。脸大的演员有优势,适合有更多细节的妆容;额头高的人可以画上半张脸细节更多的“三块瓦”。画着同一底色的演员表演时不能站在一起,以免观众有重复的感觉。

李晓涛解释,甲子英歌有过节祭祀之意,演员画上了脸谱,就成了高高在上、只能远观的神,有时演员明明在笑,观众看着却像在发怒,“要给人不怒自威的感觉”。

许多甲子镇人把参与英歌舞表演当成荣誉。刘创奋说:“不管演什么,只要能让我参与其中就行。”

打工潮一度影响了甲子英歌的传承。年轻人外出,甲子英歌依靠老人勉力维持着,青黄不接。李晓涛从爷爷李成节处学会了画脸谱后,外出读书,去深圳工作。有人劝他回老家,“不要让祖辈的技艺蒙尘”。

李晓涛回到小镇的工厂上班后,又把家族的手艺担起来。如今他有了两个徒弟,“要打破传统家族传承模式,面向社会去招收愿意学的人”。

李晓涛的一个徒弟是小学美术老师。他说,“脸谱不像是画在纸上的画,脸谱只存在一天”,为了记录作品,他拍照留存着自己画过的每一张脸。

正月初一,师徒3人画了15个小时、65张脸。

即便一直以松散的形式存在,甲子英歌凭着小镇人的热情和情怀,在唱念做打、武术脸谱等多个行当中传了一代又一代。

“玩传统的东西,就要遵守传统的规矩。”李晓涛拒绝在脸谱中加入现代元素。额头的纹样是100年前的,浓淡繁简的色调对比、曲直粗细的线条也是100年前的。

2025年春节,甲子镇来了很多全国各地的“客人”,只为了看场英歌舞。

“梁山好汉”从清晨演到黄昏,走街串巷,英歌槌在手里削、旋、摆、砸。

有人说,英歌舞就像中式的多人探戈。有人说,“时迁”手里的布蛇舞得像真蛇,看得出是真功夫。一个小孩指着画着白色脸谱的演员说:“妈妈,这里有一只熊猫。”(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晞)

编辑:秦秦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