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奔腾向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联合青海大学农牧学院组建黄泽牧歌实践团,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主题开展系列丰富的实践调研活动,先后前往青海省10余家水利单位、沿黄村庄、畜牧高质量发展园区、文化博物馆等地调研学习。将专业知识、技能、创意转化为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实际力量,用青春、奉献和担当讲好“黄河故事”西农篇章。
做黄河安澜的守护者 助力生态环境焕发新生机
让“三江之源”源清流洁,让“中华水塔”坚固充沛。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享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美誉,黄泽牧歌实践团来到了青海贵德国家地质公园、黄河清国家湿地公园、贵德县尕让乡二连村、贵德黄河河阴段芦花湾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项目、贵德黄河广场实地调研采访。一路上实践团被贵德县壮美的自然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农村建设、清澈纯净的黄河、震撼心灵的灌溉工程所吸引。
“贵德县尕让乡二连村,全村140户,587人,由汉、回、藏等民族组成,党员28名。依靠黄河湿地和生态资源,二连村以乡村生态旅游的主线成功建设了‘三区、三园、三营地’的集体经济模式。”在村长的介绍下,实践团成员参观学习优质果品示范采摘园、花卉观赏园、蔬菜采摘园运营模式,并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通过问卷和访谈,对当地湿地资源、黄河生态保护历史进程、黄河沿岸乡村旅游业发展及农作物种植农药使用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
“我们不仅要看到眼前的河流,更要听到它深处的呼唤。”实践团队长蒋毅动情地说。针对沿黄流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问题,团队开展了安全使用农药宣讲会,向村民介绍了如何更加安全、规范地使用农药和处理农药相关产品,讲述了安全用药的五个黄金守则和保护授粉昆虫的重要性,呼吁当地百姓科学使用农药,保护生态环境。
在黄河清国家湿地公园,群众休闲健身与水生态修复典型的新地标,实践团通过发放宣传资料、调研问卷,实践团深入了解当地水生态修复政策实施情况及市民反馈情况,采访调研了休闲锻炼的市民们对黄河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工作的看法和建议,统计附近村镇居民生计现状与环保政策落实情况,扩大调研规模,积累调研样本数据。同时,实践团向当地群众普及环保知识和水源保护的重要性,为村民介绍中国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均等现象,普及了节水措施,宣传“两山理论”。
做乡村振兴的推动者 为三农发展注入新动力
“从优良畜种选育推广、新技术研发、科学养殖示范到生产经营模式转变,海北州高原生态畜牧业科技示范园助推海北生态畜牧业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工作人员介绍道。
两校实践团成员行走于示范园畜种展示区,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黄永震副教授的介绍下,学习高原型藏羊、多胎藏羊、黑藏羊、无角陶赛特羊、湖羊和高原型牦牛、环湖牦牛、长毛牦牛、白牦牛、西门塔尔牛等10余个本地当家畜种,深入了解藏羊牦牛良种繁育体系、多胎藏羊选育、高寒地区品种繁育、改良保护利用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
参观学习后,实践团成员第一时间在示范园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前往牧区,针对“藏羊、牦牛病虫害防治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实践团成员针对牦牛的种类、健康状况、病虫害类型、病虫害发生频率、牧区的环境因素等问题收集了大量第一手数据,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利用专业所学对生态友好型防治方法、改进种植技术、引进高智能化设施设备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绿色”新思路新方法。
“牦牛肉被誉为‘牛肉之冠’,属半野生天然绿色食品,富含营养!”带着理论知识,实践团成员在黄泽牧歌青春助农直播间里,通过知识科普、现场展示、现场试吃、互动问答、抽奖等环节中吸引了许多网友驻足观看、留言互动,直播观看人数达5200余人,有效提升了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更好打开“绿色”农产品“走出去”的大门。
做黄河文化的传承者 讲好黄河故事增添新光彩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凝聚了中国人民浓厚的文化情感。实践团成员深入大史家村、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原子城纪念馆详细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在黄河国家战略指引下的农村发展规划。
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地处黄河南岸川水谷地,共有5个生产合作社,379户1429人。上世纪70年代,大史家村人发扬战天斗地的精神,粮食生产高产丰收,被誉为“黄河岸边永不褪色的红旗”。
实践团来到大史家村历史展览馆,通过走访村长和老党员深入学习了历届村党组织带领群众战天斗地、艰苦创业发展经济的奋斗事迹,接受了一堂生动形象、直击心灵的黄河文化实践课。为深入挖掘大史家村“黄河岸边永不褪色的红旗”这一文化内涵,实践团成员分工明确,走访大史家村中革命先烈家庭及村民,参观大史家村历史展览馆,以“青年大学习”短片的展现形式完成拍摄,以青年视角,通过镜头,记录大史家村在“红色”基因和乡村特色旅游中走出的一条创新道路,感受大史家村从“昔日黄河滩”到“今日幸福滩”的巨大转变,感悟时代发展。
在原子城纪念馆内,实践团成员们凝视着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实物,观看着一段段的还原场景,聆听着讲解员诉说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纷纷沉浸在221厂艰苦卓绝的激情岁月中。展馆全面而真实地展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核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诠释和凝结出广大科技工作者用青春、鲜血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们把研制“两弹一星”的工作与共和国的和平、安宁紧紧联系在一起,把青春与生命留在了草原,献给了新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伟大事业。
在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实践团近距离感受黄河文化的源远流长及博大精深,深切感悟其中蕴藏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兼容并包的开放意识、通达求变的创新理念与同根同源的家国情怀。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此次参观学习为契机,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实际行动讲好“黄河故事”,唱响“民族精神”,为传承好黄河文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们以自身专业为基石,深入沿黄河地区做好、做实多项社会实践活动,切实在传承黄河文化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刘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