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大范围冷空气影响,春节期间,宁夏六盘山地区出现大风降温和降雪天气。
312国道六盘山路段上,雪花漫天飞舞。一辆除雪车由远处行驶过来,除雪铲卷起一堆厚厚的积雪,车后的道路像一道黑色游龙逐渐延展。大风搅动雪花,让人视线模糊,但在急弯陡坡、背阴路面、长大下坡和隧道进出口等地方,总能看到几个橘红色的身影奋力挥舞着手中的大锹,一下一下把融雪剂撒布出去。
这是宁夏交通运输厅公路管理中心固原分中心六盘山隧道养护站的职工们,在公路上鏖战风雪的画面。
“正值春运高峰期,为了应对雨雪天气,我们提前几天就开始检查设备,准备融雪剂、防滑砂。”站在两台除雪机旁,养护站站长贾宝国告诉记者。《工人日报》记者从银川出发,驱车5个多小时来到六盘山隧道养护站——在南北两座大山之间,静静矗立。
地处宁夏南部的六盘山,平均海拔2400米以上,山高坡陡弯急。312国道从这里盘旋起伏而过,把我国东西部紧紧连接在一起。夏秋多雨雾,春冬多冰雪,在这个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的地方,六盘山隧道养护站的职工们守候在公路旁、隧道中,几十年如一日地保障着这条大动脉的安全畅通,赢得了“守隧人”的美誉。
“作为一所高海拔养护站,恶劣的自然条件加大了公路养护的难度。”贾宝国告诉记者,目前,拥有35名职工的六盘山隧道养护站主要承担着G312线、S203和S313线63.8公里的公路管养等任务,其中包括长2385米的312国道六盘山隧道和12座公路桥梁。
“每年夏季遇到难得一见的晴天,职工们就得起早贪黑,整修路面,疏通桥涵,清洗护栏板。雨天里,养护站全员上路,坚持24小时巡查。到了冬天,常常遇到大风大雪强降温天气,职工们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进行管护,路遇受阻车辆时还要助推脱困。”贾宝国说。
“很多人喜欢用‘不是细雨湿衣,就是风雪白头’这句话来形容我们。其实,夏天一身泥、冬天一身冰才是我们最真实的写照。”养护站副站长马小军一边说着,一边带着记者从养护站不远处的西入口进入六盘山隧道。大约行进了100多米后,记者感受到了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隧道中异常阴冷,重型大卡车不时擦身而过,发动机、鸣笛、行驶中的震动等声音混合而成的噪音震耳欲聋,烟尘也十分刺鼻。
桩号为1910+300米点位附近,年轻的机电员李煌和同事站在4米高的升降臂上处理照明灯故障。10多分钟后,故障处理完毕。收起升降机,收回锥形桶,撤离作业区,隧道内交通迅速恢复。
“在隧道里工作说话要大声喊,时间长一些,冻得受不了不说,鼻子里还有黑灰。”李煌笑了笑对记者说,这条长度为2385米的隧道是自己主要的工作场所。自打2022年来到养护站工作,孤守偏僻大山的现实和工作的辛苦一度让他感到迷茫。但如今,李煌已经能积极乐观面对工作,他坦言,这种变化源自老师傅们对自己的影响。
“王永贵师傅在这里干了整整27年,他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令人敬佩。”李煌说。1997年,机电工程师王永贵来到六盘山隧道养护站(原六盘山隧道管理处),面对机电设备老旧和专业技术落后等困难,他坚持每天从隧道西口步行至东口,认真细致地检查每一处机电设施,做到防患于未然。“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是老同志,学习新技术、抢修故障时都冲在最前面。可每当春节休假时,他却连续好几年把机会让给别人,自己守着隧道过年。”
这样的故事在养护站还有很多。近30年来,尽管养护站人员不断更迭,养护站多年积淀的优良作风和宝贵精神财富却得到了传承。
在养护站二楼和三楼的办公区域,挂满整整两面墙的各种荣誉牌匾印证着养护站的不凡业绩。多年来,六盘山隧道养护站先后被交通运输部评为“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获第二届全国最美公路人(团队)、“自治区春运工作先进集体”、“最美交通人物先进集体”等40多项荣誉。
“这些都是一代代公路人用心血和汗水铺筑的结果。”指着一块块牌匾,贾宝国自豪地说。近些年来,养护站在关心职工方面下了大力气,供暖设备老旧、职工上下班通勤难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距离养护站不远处的山巅,坐落着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贾宝国说,养护站职工多年来自觉把弘扬“长征精神”作为己任,始终秉持着“心在路上、路在心上”的理念,“每个人都在努力让甘当路石、无私奉献成为‘守隧人’最好的精神标识”。
编辑:呼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