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筑梦护安澜 70余载梦想照进现实!东庄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

时间:2025-11-05 09:25:02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泾河筑梦护安澜 70余载梦想照进现实!东庄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泾河峡谷深处,原始地貌复杂多变,危岩体及堆积体遍布,施工运输困难,安全风险与协调难度极大

e8f0cd9af927421c7db3e943ae7c17cd.jpeg

11月4日,东庄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标志着该工程从建设阶段转入发挥效益阶段。 记者 许奥博摄

泾河奔涌,盛世圆梦。

11月4日11时20分,随着闸门缓缓落下,位于咸阳市泾河下游峡谷末端的国家水网骨干工程——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开始蓄水。

这个从70多年前就开始谋划,承载着三秦百姓多年期盼,担负着护佑黄河长久安澜使命的工程,从建设阶段转入发挥效益阶段。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开发任务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发电和改善生态等综合利用任务,建成后将成为陕西库容最大、坝体最高的水利工程。

工程在保障渭河下游防洪安全的同时,为渭河流域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必将在中国水利事业发展历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历经了漫长的过程。早在上世纪50年代,水利部门就开始对泾河流域进行勘察和研究,提出了建设东庄水利枢纽的设想。工程建设经历了“六起五落”,于2018年全面开工。

至此,一场为民谋福祉的建设在泾河峡谷间全面展开。

〇治沙防洪 破解水沙矛盾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是集防洪、减淤、供水、灌溉、发电于一体的超级工程。

下闸蓄水当天,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42岁的高级工程师董甲甲尤为激动。

7年前,他参与设计了东庄水利枢纽工程;

7年间,他见证了大坝从最初的图纸规划到施工的每一个重大节点;

7年后,工程建设取得了重要阶段性进展,大坝巍然屹立!

“这是我职业生涯中难忘的‘高光时刻’。这7年,我见证了大坝的成长,也见证了无数同事的辛勤付出。设计图纸上的每一个线条,施工现场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董甲甲说。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泥沙治理的关键工程之一,其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首席专家张金良表示,该工程拥有黄河流域首座以拦沙为主的特高拱坝,通过拦蓄洪水和调水调沙等手段,可有效保障渭河下游防洪安全。

泾河是渭河泥沙和洪水的主要来源,输沙量占到了渭河下游输沙量的70%。泾河发生的高含沙小洪水是渭河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因素。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抬高,极易导致洪涝灾害。

泾河下游、渭河下游两岸的关中平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泾河、渭河两岸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防洪形势不相适应,渭河下游防洪减淤问题急需解决。

建设骨干水库调控洪水、拦沙和调控水沙,是渭河安澜、渭水长清的重要保障。

“目前,泾河下游尚未形成完整的防洪体系,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可提高泾河下游防洪标准,有效提升洪水灾害应对能力。”陕西省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庄水利公司”)质量安全部部长吕鹏疆说。

据测算,东庄水利枢纽工程运行50年,可减少渭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6.57亿吨,减少进入黄河泥沙约25亿吨。

494c43d69d4710e3a820f278dc13d65b.jpeg

11月4日,在东庄水利枢纽工程现场,工人进行帷幕灌浆钻孔作业。 记者 田若楠摄

〇攻坚克难 铸就水利丰碑

11月4日,走进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现场,只见一座230米高的混凝土双曲拱坝巍然屹立。这是黄河流域首座以拦沙为主的特高拱坝。

要在两侧陡峭的河谷上修建一座特高拱坝,难度可想而知。

建设团队首先遇到的难题是施工场地受限。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泾河峡谷深处,原始地貌复杂多变,危岩体及堆积体遍布,施工运输困难,安全风险与协调难度极大。”东庄水利公司工程管理部主管白炳南说。

东庄水利公司投资超亿元,定制了3台平移式缆机进行混凝土浇筑,搭建起“空中交通走廊”,解决了狭窄河谷施工布置困难的问题。

工程所在的悬托型河谷,地下水位比河水位低30至50米。修建特高拱坝如同在空中建坝,高陡边坡的施工布置和施工稳定性控制难度大。

施工团队采用高陡边坡快速开挖技术,确保了高陡边坡的稳定性和施工进度。

大坝是工程的核心建筑物,承担着挡水与泄洪的重要任务。

坝体高,加之工程所在地昼夜温差大,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容易因内外温差大产生裂缝,施工难度大,质量要求高。

“我们建立了全过程温控管理体系,利用工程信息化平台配合智能温控系统,保障坝体浇筑质量。”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东庄施工局(以下简称“东庄施工局”)局长李鸿吉说,“这套系统就像给大坝装上了‘智慧大脑’,可实时监测混凝土的温度变化,确保混凝土温度控制在设计温度梯段范围内。”

在施工中,东庄施工局从原材料拌合、入仓浇筑、通水降温等环节多角度控制混凝土温度,确保实现“中热水泥建造无缝大坝”的建设目标。

工程处于石灰岩地区,容易发生岩溶渗漏和绕坝渗漏问题。

“我们采用高精度的地质勘探技术,提前识别岩溶发育区域,并通过固结灌浆、帷幕灌浆等措施,有效封堵了潜在的渗漏通道,确保了坝体的防渗性能。”东庄施工局工作人员高金录说。

与此同时,东庄施工局团队与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展开广泛合作,研发多项创新技术,通过精细化施工和智能化管理,大幅提升工程建设的效率与质量,取得多项技术突破,保障了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

0250dbee1b8ca73707bc4743ecf75402.jpeg

2021年10月21日,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实施泾河截流(资料照片)。 通讯员 王伟摄

〇生态先行 共绘美好未来

“工程拥有5.78亿立方米的兴利库容,能有效填补当地水资源缺口,是破解渭北‘旱腰带’缺水难题的核心工程。”东庄水利公司副总经理吴迪说。

关中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但缺水形势十分严峻,渭北地区水资源尤为缺乏。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肩负着保障民生供水的使命,是泾河干流唯一可开发利用,且具有较大调节库容的控制性工程,也是渭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网络中的关键工程。

工程建成后,可向铜川新区、富平县城等地进行城镇及工业供水,年均供水量为4.35亿立方米。同时,通过灌溉渠道,工程可以将水资源输送到省泾惠渠灌区,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般水利工程侧重于防洪、发电等功能,而东庄水利枢纽工程从开始规划、设计到建设,始终将生态保护置于首要位置,通过科学调控水流,确保泾河下游水流不断、湿地生态不受威胁,实现了从“控制水”到“调控水”,再到“关怀生态”的转变。

工程在立项之初就确立了生态优先的设计原则,在水利工程中首次设置生态库容,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缓解渭北地区缺水形势,恢复河流水系的基本生态功能;可有效遏制地下水超采,逐步改善和修复当地生态环境。

在绿色能源方面,工程电站装机容量11万千瓦,年均发电量2.85亿度,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万吨,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绿色动能。

工程建成后,可塑造人工漫滩流,使鱼类、候鸟等拥有较好的繁殖、栖息环境,有助于改善整个渭北地区的小气候和局部地下水分布。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为我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探索了水沙协调新路径。”张金良说。

随着工程开始下闸蓄水,跨越70余载的“东庄梦”在三秦大地正逐渐变成现实……(记者 徐颖 田若楠 许奥博)

7291ec9414fba5cdf78ccc2b621571a9.jpeg

10月31日,工人在加紧建设东庄水利枢纽工程。 记者 许奥博摄

记者手记

屹立在峡谷间的丰碑

徐颖

11月4日,东庄水利枢纽工程正式下闸蓄水,一个跨越70多年的水利梦想正逐步实现。

从20世纪50年代水利部门对泾河流域进行勘察研究,到如今工程转入发挥效益阶段,东庄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历程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

工程开工建设以来,无数水利工作者挥洒汗水,用智慧和勇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施工难题。他们中有像董甲甲这样的工程师,从设计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倾注心血;有像李鸿吉这样的工程专家,对大坝浇筑的安全性一丝不苟;还有无数在一线默默奉献的施工人员,用辛勤的汗水在泾河峡谷间筑起了这座水利丰碑。

为解决混凝土温控难题,给大坝装上“智慧大脑”;面对岩溶渗漏风险,采用高精度地质勘探技术……每一个技术突破的背后,都是建设者与自然的博弈。

在采访过程中,笔者被建设者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深深打动。面对施工场地受限、高陡边坡施工、昼夜温差大等重重困难,他们通过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攻克难题,采用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不仅保障了工程质量,更为中国乃至世界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其建设是对生态保护理念的生动实践和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诠释。下闸蓄水后,东庄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效益将逐步显现,可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链接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工程开发任务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发电和改善生态等综合利用任务,建成后将成为陕西库容最大、坝体最高的水利工程。

据测算,东庄水利枢纽工程运行50年,可减少渭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6.57亿吨,减少进入黄河泥沙约25亿吨。

工程建成后,可向铜川新区、富平县城等地进行城镇及工业供水,年均供水量为4.35亿立方米。同时,通过灌溉渠道,工程可将水资源输送到省泾惠渠灌区,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工程电站装机容量11万千瓦,年均发电量2.85亿度,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万吨。

(本报记者 徐颖整理)

编辑:王瑜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