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晌午饭来咧,取碗!”每天午后一点左右,这道洪亮的声音总会准时划破西安市蓝田县三官庙镇里峪湾村的宁静。声音由远及近,像一道移动的信号。阳光下,村道两旁的院门次第打开,一双双期盼的眼睛望向声音传来的方向。

开门的,大多是村里65岁以上的留守老人。“强强来咧。”老人们喃喃一句,端着自家的碗,攥着两元纸币,静静地站在门口,等着他们的“强强娃”打饭。

老人们口中的“强强”“强强娃”,是里峪湾村村支书庞富强。1986年出生的他,是村里“最年轻的在家人员”。车停了,庞富强利落地跳下车,掀开保温桶,热腾腾的臊子旗花面香气四溢。接过碗,盛起两大勺,这样的动作他每天都在重复。有时,他还会帮腿脚不便的老人把饭端进屋里。

“奶,今儿的面软和,快趁热吃。”紧接着,一双颤巍巍的手递来两张一元纸币。庞富强接过钱,随手放进车里的透明盒子。饭钱,他从来不数。即使今天谁忘了给,他也不开口索要。这顿只卖两块钱的午餐,在这条已经走了两个多月的送饭路上,成了一场关于尊严与温情的默契。
两块钱的尊严

送饭的故事,得从去年冬至那顿热气腾腾的饺子说起。那是庞富强第一次把老人们聚到村委会吃“大锅饭”。当上村支书后,他在走访中发现,村里一些老人由于行动不便,吃一口新鲜热乎的饭成了难题。

在庞富强记录的镜头里,饺子冒着白气,老人们难得凑在一起,脸上有些生疏的热闹。之后还做过烩菜、炸过油饼,但问题很快像藤蔓一样缠了上来。

里峪湾村南北距离两公里多,对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说,去村委会吃顿饭,不亚于一次长途跋涉。“听着路程不长,你实际走一趟就知道了。村里的路不好走,老人走一趟得一两个钟头,碰上雨雪,摔一跤咋办?”庞富强说,有些瘫痪在床的老人,根本来不了。更让他难受的是,有时家里有人做饭的老人也来了,反而那些真正做不了饭的孤寡老人吃不上。

集体的温暖,败给了地理的阻隔和现实的尴尬。

之后,他开始琢磨新路子——免费送饭上门。结果却更让他愕然——饭,一碗也送不出去。“老人们不要。”他叹了口气,“在村里生活,街坊们住得近,老人们爱面子,吃了免费的,害怕被笑话。”从小在村里长大的庞富强,十分理解这种执拗。那是从苦难年月里熬过来的人,用尽全力也要护住的一层脸面。

于是,思前想后,这“两块钱”的主意诞生了。

为什么是两块?两块钱,在城里买不了一瓶像样的饮料,在这里,却撑起了一条无形的尊严底线。“五块他们舍不得,觉得贵。三块,可能还要犹豫一下,两块,刚刚好。”庞富强解释着这精心计算的定价,“这两块钱,买的是他们的心安理得。”

这钱是一种象征,象征着这不是施舍,而是一桩你情我愿的“买卖”。即便偶尔有老人忘了给,他也从不开口索要。“我的目的是让老人吃上饭,不是为那两块钱。”

然而,这两块钱,连成本的零头都不够。“今早上我去买菜,菠菜已经7块钱一斤了,肉更贵,再加上面、油、煤气……”他粗略算了算,每月自己要往里贴上五六千块。而他当村支书的月工资,是3900元。中间的窟窿,全靠他之前做直播带货攒下的一点老本贴着。“都说带货是烂本生意,对我来说不是,”他笑了笑,“这是为了能继续给老人做饭的本钱。”
最年轻的坚守

庞富强的人生轨迹,与大多数村民不同。2002年辍学后外出打工,当了10年厨师,其中有8年在县城饭店。2013年,因父母身体不好,他回到村里,干起了养殖。机缘巧合下,2020年,他当选了村支书。

如今,他的“事业”得到了全家支持。每天清晨六点,庞富强的一天就开始了。“先送娃上学,再去县城买菜,紧接着回村委会上班,等12点多午休时间回家做饭,1点给老人们送,送完再回来上班。”

为了节省时间,庞富强65岁的母亲会帮他择菜、洗菜;妻子在家照顾6岁小女儿的同时,也抽身过来帮忙做饭。“她们觉得,我做的,是对的事。”

庞富强有两个孩子都在县城上学,有时会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爸爸。“同学们的爸妈、老师都认识我了,”他有点不好意思地搓了搓手,“这也算给孩子们做个样子。”

今天做旗花面,明天就做臊子面,之前,他还做过炒饭、炒面、苞谷榛面……“陕西人爱吃面食,做软点好消化,所以我尽可能换着花样给老人们做。”庞富强说。

十年的厨师生涯,最终的服务对象,从食客变成了父老乡亲。“油水少、味道淡、煮得烂,”庞富强总结给老人做饭的秘诀,“他们不爱大鱼大肉,不好消化,肠胃受不了。”
移动的温暖

目前,里峪湾村全村200多位住户,有60多位需要这顿午餐。庞富强心里有一本清晰的账:谁牙口不好,面要多煮一会儿;谁口味清淡,要少放一撮盐;哪家老人卧床,需要给送进屋里;各种身体原因让他们都离不开这餐饭。

起初,他向亲戚借了一辆三轮车用来送饭,但车况不好,马力不足。“有位西安的三轮车厂家看到了我的视频,送了我一辆新的,跑起来更快了!”这辆由好心人捐赠的三轮车,运送的远不止是一碗简单的午饭。天气好的时候,村里的老人总在门口放个小马扎,等强强来了,非得拽着他坐几分钟。“强强娃来咧,进屋里坐会,咱谝一谝。”有位爷爷听力很差,说话像喊,他的儿女在西安,已经半年没回来了。

送完饭,庞富强会顺手帮老人捎点东西——县城买的一袋馍,几盒常吃的药,或者去村医务室拿点感冒冲剂。有时候,他还会买一箱水果带上,“给他们补充营养呢,新鲜水果,如果我不送,有的老人可能一年都吃不上。”

他成了移动的快递站,也是移动的陪伴者。“他们缺的,真的不只是这一碗饭,”庞富强说,“他们缺的,是有人来看一眼,听他们说几句话。住在城市里的人想象不到,有的老人在家待一天,不会说一句话。没有手机,没有电视,不会看报看书,就在那干坐一天。”
不变味的初心

庞富强的社交平台账号里记录着他近两年的工作日常。其中,记录送饭过程的短视频,在今年8月后突然火了,粉丝数从最开始的6万蹭蹭涨到30多万。越来越多的网友关注到了这个爱笑的、接地气的“强强”,笑称他是“网红”村支书,他却说“我觉得我不是网红,我更喜欢大家叫我强强,村里都这么叫。”

随着粉丝越来越多,四面八方捐赠的意向来了,自媒体博主想上门拍摄的请求也越来越多。但庞富强几乎全都冷静地拒绝了。“怕变味,”他的理由简单直接,“我就想用自个儿的钱,凭自个儿的能力,干干净净地把这事做下去。当然,有一些来我们村给我送物资的,我发自内心的感谢大家!”

伴随着众多关注一起来的,还有网友的质疑:是不是在作秀?为了博关注方便以后带货吧?这能包住本吗?面对这些声音,庞富强从不多辩解。“他们不了解我们村里的实际情况,我相信时间能说明一切。”庞富强告诉记者,做这些事的初衷,就是想让老人们吃上一口热乎饭,别的没有多想。

“我自己在这长大的,我也有亲人生活在这里。你就想着,这些都是你自家的老人,看自家老人中午就啃个冷馍,喝点剩稀饭,你心里啥滋味?”在里峪湾村,家家户户一天只吃两顿饭,一顿早午饭,一顿下午饭,老人们消化不好,晚饭基本不吃。庞富强送的这顿饭,占据了老人们一天中绝大部分的摄入。“有人说我是为了带货,我以前确实带过一些蓝田特产,以后有机会能带货,我也会把带货的钱全用来做饭,我就想堂堂正正当好大家的村支书。”
双向的温暖

深秋的里峪湾村,年轻人像候鸟一样飞往城市,留下老人们守着空巢。一顿两块钱的午饭,成了连接彼此最温暖的纽带。“这是双向的,”庞富强想了想说,“我给他们一点温暖,他们把我当亲孙子看。有了这情分,你就没理由不坚持下去。当你站在他们中间,老人拉着你说知心话,省吃俭用给你留点‘好东西’等你来,我相信,没有人不动容。”

重阳节前一天,庞富强早早买好了食材,召集大家伙,在村委会吃一顿臊子面。“今儿天气好,准备了差不多200斤面,过节嘛,吃长寿面是个好寓意!有一些腿脚不便的老人,已经安排车去接了,保证大家都能吃上!”

当天,庞富强的妈妈、媳妇、弟弟,还有村里的年轻人都赶来帮忙。当地学校的学生还为老人们表演节目,送上祝福。1点半左右开饭,12点不到,已经有老人来村委会等候。“强强娃是个好娃!”看着庞富强忙碌的身影,老人们纷纷说。

“只要老人开心就行,大家能支持我、理解我,我做这些就值得!”庞富强粗略估计,这顿爱心餐花费在2000元左右,但在他看来,这些都不那么重要。

明天,当时针再次指向一点钟,那辆满载温暖的三轮车依旧会准时出现在村头。而老人们,依然会端着自己的碗,攥着两元纸币,在门口守候。他们知道,那个被唤作“强强”的年轻人,一定会来。

就像春天的燕子总会归巢,就像地里的麦苗总会抽穗。有些温暖,一旦开始,就不会结束。三轮车驶过秋天,也将驶过即将到来的冬天。而温暖,正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地传递着。

世相,镜头里的陕西人。
记者:贺桐 惠璇璇 王靖升 编辑:李璐
审核:魏诠 张建成
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