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秦岭北麓春风和煦。在位于西安市周至县的姚力果业猕猴桃现代示范园里,工作人员正在对果树进行抹芽、疏蕾、摘芯。“芽间距20厘米左右,这样才有利于强壮枝条得到充分保留,同时去除多余叶片。”技术员边说边抹去多余的芽。
在位于鄠邑区的毅朝现代农业园区,智能诱虫灯静静守护着果园,大幅降低了化学投入品的使用……
这一幕幕,是西安市整建制创建“全国名特优新高品质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试点城市”的生动注脚。西安市通过“政府引导、主体培育、机构支撑、市场推动”的模式,实现从田间到采收的全程质量管控,筑牢农产品品质根基。
2022年以来,全市培育名特优新农产品36个、特质农品81个,69家主体实现全程标准化生产……西安果品实现了优质、优价、优销,走出了一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标准化生产
从经验种植到数据管控
记者走进姚力果业猕猴桃现代示范园,看到一盒盒即将发往市场的猕猴桃都贴有标识。“这些认证让我们的产品顺利进入商场、超市。”姚力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宗祥介绍道。
记者注意到,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猕猴桃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程进行生产操作,园区内使用黄板和智能诱虫灯进行生物防治。
“以前凭经验,现在看数据。”姚宗祥感慨道,标准化生产让产品溢价20%以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西安市的相关标准化建设贯穿农产品全产业链——产前,对生产基地开展土壤检测,为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产中,不断加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技术的应用,提升农产品品质;产后,依托数以百万计的达标合格证,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的全程追溯。
科技赋能
构建品质保障体系
4月17日,在毅朝现代农业园区,记者见到了正在查看葡萄长势的园区负责人张毅朝。
“再过几个月葡萄将迎来收获期,我们的葡萄80%直供高品质商超,年年供不应求。”他自豪地说,园区严格按照全程质量控制标准生产,通过“联农带农”模式带动50多户农人稳定收入、连年递增,群众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
记者了解到,在这背后,是西安市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持续发挥力量——西安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西安都市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全面提高西安农业的科技支撑强度。
不仅如此,西安市建成了以13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主的全程质量控制管理标准体系;开发智慧监管APP,对西安市涉农区县、开发区农产品基地实施动态监测;推动农资店联网,从源头上阻断超标投入品流通……
在西安市农检中心实验室里,技术人员告诉记者,2023年,农检中心完成植物源性食品中13个参数及3个元素类参数的扩项,新增花青素、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等农产品品质指标的检测能力,进一步提升名特优新农产品检测能力,对于挖掘西安市优势农产品特色、培育市场有着重要意义。
“这是在为农产品打造‘品质身份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品牌效应
实现优质优价良性循环
“现在消费者买水果,非常重视品质的可靠性。认证产品备受市场青睐,这些产品不仅更具竞争优势,而且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姚宗祥告诉记者,他们正在进行老园改造,从订单模式转向适度规模化农业。
张毅朝则分享了相似的改变。
“通过全程质量控制,我们实现了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的转型。”张毅朝说,他们园区不仅种植葡萄,还发展深加工和观光农业,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西安市持续加大对推广实施全程质量控制主体的支持力度,年均投入近百万元在管理体系建立以及产品认证、绿色生态防控技术应用、产品推介、品牌打造等方面给予扶持,取得了明显成效。
例如,葡萄产业带动鄠邑区农户大幅增收,“阎良甜瓜”进驻高品质商超后价格提升,全市认农产品市场认可度不断攀升。
从标准化生产规程里的精准数据,到科技赋能下的智慧监管;从一枚枚认证标识打开高端市场,到区域品牌带动三产融合……不难看出,西安农产品“全程控”改革,正在将农业发展的“品质密码”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共富锦囊”。(记者 骆妍 )
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