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三十日,在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的大数据中心,技术工人在监测数据。
你可曾想到,在地下300多米的煤矿深井中,全国首个5米至6米煤层400米超长工作面柔性生产系统实现了煤层变薄产能不变、效率提升的目标,将单工作面年产提升至2000万吨;2类8种31个智能机器人开启“无人值守+智能巡检”的生产模式;通过深加工,一块块煤炭被转化成清澈透明的液体或颗粒,这些工业原料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医疗器械、生活用品、服装服饰等领域,煤炭实现清洁高效利用,并朝着精深加工、高端化发展……
近年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陕西扎实践行“双碳”目标,全省煤炭资源有序绿色开发,煤炭产业技术装备不断升级,绿色矿山、煤矿智能化建设深入推进。与此同时,陕西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强能源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全省煤电装机规模达到5823万千瓦,煤制油、烯烃、乙二醇年产能分别为100万吨、450万吨、290万吨,现代煤化工产业规模、技术居全国前列。
“智”取千万吨煤
铁臂卷起,“乌金”滚滚。9月30日,记者在陕西小保当矿业有限公司看到,绿色化、智能化的操作贯穿整个采掘过程。
“我们的二号煤矿核定生产能力为1300万吨,可开采区域平均煤厚2米至3米,工作面含1层夹矸,以炭质泥岩为主。”陕西小保当矿业有限公司机电物资管理部高级业务主管王忠强说。
2022年,全国首个国产化中厚煤层450米超长智能综采工作面在陕西小保当矿业有限公司二号煤矿投用。“使用过程中,我们首创了中厚煤层超长工作面设备高能积比时空协调的配套系统,能积比提高3倍以上,大幅提高工作面推进速度。”王忠强表示。
提高回采率,缩短掘进周期,提升巷道利用率……中厚煤层450米超长智能综采工作面突破了我国中厚煤层年产千万吨的技术壁垒,实现了煤炭高端装备制造国产化升级。眼下,该工作面让产能提高100%至230%,年产量突破1300万吨。
陕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推动我省煤炭资源有序绿色开发,加快煤炭产业技术装备升级。从智能矿井建设到技术装备国产化高端开发,从工业性试验到高效生产,一批批新技术、新模式应运而生,落地生根。
品相由“黑”变“白”
煤炭如何实现高端化、多元化和低碳化利用,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有自己的“实战”成果。
“煤炭转化为甲醇,再转化为聚乙烯和聚丙烯。这两种化工产品的制成品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编织袋、口罩、摩托车零部件、儿童玩具等都是由聚丙烯制成的。”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烯烃事业部工艺主任侯向俊说,“农业大棚膜、电线电缆、购物袋等则是由聚乙烯制成的。”
很难想象,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的现代化厂区曾是一片荒漠。过去这里水质苦咸、土壤沙化、植被稀少,在毛乌素沙地边缘这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方发展煤化工产业,难度可想而知。如今,这个现代化厂区里,百米高塔林立、管线纵横交错、储罐星罗棋布,煤炭实现“由黑到白”的转化,煤化工产业走上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之路。
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的发展之路是陕西生态保护与能源发展协调推进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陕西加强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全面推进矿区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加快土地复垦,推进光伏发电与采煤沉陷区治理、矿区生态修复、荒漠化生态治理;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煤矸石、煤泥、煤矿瓦斯、矿井水等资源化利用的力度,全省建成投运煤矸石发电厂装机容量超过300万千瓦,建成一批瓦斯发电项目;加快推进油气田绿色开发,积极推广油泥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实现石油开采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链”向高端迈进
产业迭代升级,发展逐“绿”追“新”。
榆林是陕西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为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能源行业转型升级,榆林加快推进煤化工产业向高端化发展,着力推动能源化工从原料向材料转化、从大宗化学品向终端应用品拓展、从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迈进,努力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
榆林市发展改革委能化中心负责人介绍,榆林市建成榆横工业区、榆神工业区、靖边经开区3个现代煤化工产业集中区,建成现代煤化工项目25个,形成了煤—甲醇—烯烃、煤—油品、煤—乙二醇、煤—乙醇、煤—甲醇—醋酸等多条产业链,正在加快延链补链强链,不断提高发展质量。
陕西煤化工产业正在推进技术示范、延链补链、补氢降碳、全产业链低碳化再造。到2025年,所有现代煤化工项目至少实施1个过程减碳或末端固碳类项目,努力打造西北地区二氧化碳减排国家级示范基地,碳捕集封存利用规模达到135万吨/年。
丰富产品种类、延长产业链条……陕西煤化工产业由重龙头项目向重延伸增值、由煤化主导向多元驱动、由高碳园区向低碳园区转变,煤化工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增长极”正在形成。
记者 田若楠文/图
编辑:韩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