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苏静萌 杜鹏 编辑/李媛 贺桐
一进入田野家的客厅里,就看到墙上摆放着的“陕西好人”、陕西省残联“未来无障碍行动”贡献奖等荣誉证书。现在的田野脸上常常挂着微笑,他像是一个稳固的轴心,以轮椅为起点,走出家门、做公益、制作无障碍电子地图……拉着伙伴们顽强地为整个身障群体营造安全的空间。
“我叫田野,人如其名,永远充满希望。”田野是土生土长的西安娃,18岁以前,学散打、自由搏击、开推土机……突然在18岁的冬天,一场车祸令他高位截瘫。出事后的4年,田野根本没有出过门。他被这场巨大的意外困住了,对广阔天地的向往,退缩到了2平米。他想再次站起来,为此他寻医十年。但后来病没治好,家里却被掏空了。
对田野来说,曾经的多数时候,最确定的场合是2平米的轮椅。除田野以外,太多的残疾人群体被困在了这个小空间里。外面的一切,他们向往,但却充满了太多不确定:别人的眼神、不可知的道路、心里的障碍……“车祸后,我花了很久走出来,真的很久。”
除了确定的2平米空间,此外都是不确定的、未知的。田野就静静地坐在轮椅上,以轮椅为起点,想到从小生活的大雁塔,想到未来和现实,又回想到自己的曾经,他逐渐开始接受自己要在轮椅上度过终生的事实,逐渐开始思考如何过好未来的人生。
逐渐走出来后,田野总想干点什么。“在这个世界上,谁也靠不住,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前些年田野喜欢吃串串,就投资了8000块,置办了炉子等,在家附近开了一家串串店。活动范围,从2平米扩展到了400平米。自己走出来后,田野还想让更多与自己有同样经历的人走出来。慢慢的,这家有烟火气的小店集合了附近所有的身障人士,反倒有了家的感觉。
“大家聚在一块儿,就想一起为这个群体做些事。”田野说。2018年,他便和小伙伴们自发出资筹办了“西安市雁塔区SCI无翼飞翔公益中心”,为“伤友”买轮椅、送拐杖,组织“伤友”外出活动,走进医院演讲、为“伤友”进行心理辅导等。2019年,几个“伤友”在一起琢磨出了一个新“任务”。
“很多时候你没有注意到,路看起来是平的,但其实会有各种小台阶,1公分、1毫米都是有区别的。”田野说,这些台阶对于一个健全的人来说,迈一迈腿就过去了,但对身障人士们来说,1公分就像登山者脚下的天堑。路都不好走,谁还愿意出来?因此大家树立了一个目标——测试、记录西安主城区的无障碍通行情况,最终以电子地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我们的路,我们自己把它走出来。”597平方公里的无障碍地图,不仅让田野和“伤友”们走出了“自己的路”,随着信息的传播与普及,越来越多人理解轮椅使用者的需要,认识到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谁都会有老的那一天,就算不是身障人士,老人、孕妇、婴儿车都需要使用无障碍通道,我也希望西安的无障碍可以越来越好。”田野说。
“所有的办法,都不如自己走出去,走一遍才知道哪条路能走,哪条路行不通。”2019年夏天,田野和另外三位身障朋友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每天15个小时,在西安整个三环以内的主干道,标记了上千个妨碍自己出行的设计,最终一张597平方公里的无障碍地图“出炉”了。
那年的西安,夏天日头大、温度高,田野回忆说,自己出门必须随身携带冰袋、喷雾、小风扇等可以降温的物品。因为上厕所不方便,“伤友”们不敢多喝水,嘴唇脱皮、皮肤晒伤是家常便饭,几位“伤友”甚至“白人晒成了黑人”。还有一次,田野因为在路上时间过长,头晕无力发生了休克,在荫凉处休息了个把小时才缓过来。即便如此,几个人依然没有放弃。
这次测试记录,田野和“伤友”们调研总结问题1911个、拍摄照片5000余张,实实在在地用轮椅“走”过西安市三环以内的所有主干道,“走”出了一份西安城市无障碍出行电子地图。地图上,红、黄、绿3种颜色的标记,对应的分别是“无法通行”“存在障碍或问题”“可以通行”,点进去还能查看文字说明或现场图片。
期间,针对存在的问题,田野积极联系市区管理委员会、城市建设管理局等相关部门,不仅协调改善了所见的路面障碍,很多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都随之进行了整改和优化提升。在团队的积极争取下,西安城墙南门景点也增加了轮椅爬楼机,田野说,这不仅惠及西安人,全国的残疾朋友和老年朋友也都能在西安实现“上城墙观景”的愿望。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现在的田野,成了一名“全职”新媒体博主,分享着自己的简单生活与出行,跟更多的身障人士交流,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和鼓励,用微笑迎接每一份质疑。“我的很多粉丝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身障人士,问我最多的是,西安无障碍建设的如何,城墙身障人士能不能去,是否方便。现在我也发布了视频,带大家体验身障人士上城墙,去大雁塔。”田野说。
从2004年车祸至今已经快20年,前10年奔波求医,后10年找到人生的方向。对田野而言,道路的无障碍只是一个短暂的挑战,内心的无障碍才是终极目标,“这个世界永远是不确定的,但我可以把自己活成一种确定性。”而田野口中的“确定性”,就是自己永不放弃的姿态……
世相,镜头里的陕西人。
编辑:贺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