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霞在工台上摆的“俑阵”。
刘新霞给兵马俑“泥叫叫”着色。
用竹签给兵马俑“泥叫叫”扎进气孔和出气孔。
孩子们展示刚刚制作的兵马俑“泥叫叫”。
刘新霞总能将兵马俑“泥叫叫”吹出悠扬的哨声。
刘新霞展示兵马俑“泥叫叫”礼盒。
刘新霞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制作兵马俑“泥叫叫”。
每天清晨,总会有清脆的兵马俑“泥叫叫”(又名“娃娃哨”)哨声从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狄寨村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里传出。哨声悠扬婉转,动听悦耳,回荡在白鹿原上空。
8月22日,记者来到狄寨村刘新霞家。在3楼的“娃娃哨”传习所,刘新霞正手把手教村里的几个孩子制作兵马俑“泥叫叫”。
“一到暑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来我家跟我学做‘泥叫叫’。这不仅能锻炼动手能力,还能沉浸式体验传统民俗文化。我希望有更多的孩子来学习,让‘泥叫叫’制作技艺一代代传下去。”刘新霞说。
今年66岁的刘新霞,是狄寨“泥叫叫”第二代传承人,也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1983年开始,她就跟着公公徐文岳学习“泥叫叫”制作。
为制作出高质量的兵马俑“泥叫叫”,刘新霞在距家一公里外的鲸鱼沟多次取土,反复试做,终于制作出精品“泥叫叫”。
“我用的泥土干净、环保、黏性好,手工制作时不粘手,还散发出淡淡的泥土芬芳。”刘新霞说。
从选土到成品,兵马俑“泥叫叫”在制作过程中,每个步骤都需严谨细致。和泥、捶打、揉搓,将黄土变成柔软而有弹性的泥团。紧接着是制作模具。刘新霞巧妙地将兵马俑的雄浑气势与“泥叫叫”的精巧细腻相融合,每个细节都力求完美。再经过晾晒、烘烤,当泥坯在烈火中涅槃重生,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兵马俑“泥叫叫”时,刘新霞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我制作的彩色‘泥叫叫’一年能卖1000多个。礼盒装的‘泥叫叫’深受中外游客欢迎,经常卖断货。现在国家政策好、扶持力度大,我有信心将这门老手艺发扬光大。”刘新霞说。
文/图 记者 阮班慧
编辑:韩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