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银竹节熏炉——两千多年前的香气仿佛还在

时间:2024-06-19 07:39:49  来源:西安晚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鎏金银竹节熏炉——两千多年前的香气仿佛还在

在该展区C位玻璃柜内,展示的正是国家一级文物“鎏金银竹节熏炉”,1981年出土于汉武帝茂陵一号无名冢一号从葬坑

开栏语

长相思,在长安!

大多数中国人从很小的时候起,也许是父母吟诵,也许是老师领读,长安的意象就像一粒种子,不知不觉深埋心田。

岁月流转中,种子生根了,发芽了,然后生长——

长成繁华市井人间烟火;

长成鲜衣怒马青春无悔;

长成文人砚侠客剑;

长成酒千斗诗万篇

……

1530c489-049f-439a-87bc-1cdb9a562092.jpg.jpg

参观者在观赏鎏金银竹节熏炉

如此的长安,又何止三万里?

如此的长安,又如何不叫人魂牵梦萦,百转千回,一往而情深!

文脉悠悠,弦歌不绝。

444904af-a494-4861-926e-5466e3c85ace.jpg.jpg

鎏金银竹节熏炉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长安不仅跨越了地理的范畴,也突破了时间的维度,已然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其理念、情趣、气度、神韵,直指中国人的灵魂。

所以,当“李白”“穿越”千年时光现身龙年春晚“山河诗长安”西安分会场,与线上线下千万人齐声吟诵“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时,今人古人的共情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骄傲和自豪。

长安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力量,其厚重的底蕴和意义,自然不是三言两语所能概括,很多最细致、最内在、最直接的信息其实就封存在那一件件跨越了时间长河而得以保全的传世珍宝里,等待着有心人去寻访、踏勘、感知、解读、丰盈。

即日起,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将推出《宝物映长安》系列报道,通过深挖西安大街小巷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中藏品的生命轨迹,去寻找蕴含其中刚健勇武的雄姿、勇猛无畏的气概、福泽四海的情怀以及强大无比的力量,感受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

熏香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将带有特殊气味或芳香味的植物直接焚烧。汉代,熏香便成了帝王妃嫔和文武百官都喜闻乐见的爱好,后逐渐成为文人怡情养性的雅事。博山炉就出现在这一时期,被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1981年,在茂陵附近出土的鎏金银竹节熏炉,被认为是“国宝”中的“国宝”,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后,它依然金光熠熠、辉煌夺目。这件熏炉,展示着汉代宫廷的生活美学。

工作人员

让炉中余香“苏醒”了

炎夏的午后,记者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技与美”专题展区,在“炉中余香”展区,一股清淡的药草混合香味扑面而来。在该展区C位玻璃柜内,展示的正是国家一级文物“鎏金银竹节熏炉”,1981年出土于汉武帝茂陵一号无名冢一号从葬坑。与同一展厅展出的博山炉相比,这件熏炉显得更加“高挑”,也更加精致。尽管已经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但依然闪着金光,显得华美绝伦,光彩夺目。

陕西历史博物馆讲解员马伟告诉记者,熏炉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3.3厘米,底座透雕昂首张口的蟠龙,柄为竹节形自龙口伸出,竹节分5节,上端铸有3条蟠龙,呈张口嘶鸣状,回首张望,龙身鎏金、龙爪鎏银,龙首上承炉盘,柄下端连接圈足,整体造型恰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炉身为博山形,下部雕饰蟠龙纹,底色鎏银,龙身鎏金形制突出,炉盖采用了汉代最为流行的博山炉造型,器盖透雕出多层山形,山峰间有缝隙,在炉体中点燃香料,香烟就由器盖的缝隙中散出,弥漫于室内。

马伟说,展区里之所以有淡淡的香气溢出,那是因为工作人员让炉中余香“苏醒”了。工作人员精心挑选了秦汉时期出土过也在史籍中记载过的香料,从终南山采集后,制成了合香,并通过现代手段让其散发出来。所以今天的参观者所闻到的香味,就是2000多年前古人所闻到的香味,甚至就是汉武帝、阳信公主、卫青他们所闻到的香味。参观者欣赏着这件2000多年前的熏炉,一瞬间,时光仿佛驻足,文物无声,却在诉说着那些沉寂了上千年的故事。

一个形似羊头的墓冢

出土了多件国宝级文物

熏炉口外侧刻有铭文“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斤十二两四年内官造五年十月输第初三”,底座圈足外侧也刻有铭文“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输第初四”,这说明此炉系宫廷所造。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内者”为主管宫中日常生活的属官,“未央”应指汉代大名鼎鼎的未央宫,“尚卧”有可能是未央宫负责汉武帝寝卧的女官,从所属官职的关系来看,“尚卧”应该隶属于“内者”。综上所述,工作人员推断,这件熏炉的第一个主人就是汉武帝。

不过这件熏炉后来的主人应该是阳信公主,因为这件熏炉出土于茂陵东侧的无名冢,考古工作者在同时同地发现的温手炉上有铭文“阳信家温手炉盖”的字样,考古人员推测这里是“阳信家”的墓葬,而“阳信”应该指的就是汉武帝的姐姐阳信公主。阳信公主另一个为人熟悉的称呼是平阳公主,因为她的第一任丈夫是平阳侯曹寿。考古工作者据此推测,这是汉武帝给阳信公主及其丈夫大将军卫青的赏赐。

记者看到了署名为咸阳地区文管会和茂陵博物馆的一篇学术文章,详细介绍了“陕西茂陵一号无名冢一号从葬坑”的发掘。就是在这篇文章中提及,在茂陵东侧约2公里处,并列五座高大的无名冢封土堆,自西向东,最西的一座编号为一号冢,最东的一座编号为五号冢,其中五号冢是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称的“霍光墓”。而一号冢封土堆最大,南北长95米,东西宽64米,高22米,因封土堆形似羊头,南端高大,北端低小,当地群众称它为“羊头冢”。1981年,兴平东吴公社豆马大队社员在一号无名冢南边60米处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座从葬坑(编号为一号坑),省文物局随即组织发掘,并在一号无名冢周围进行了大面积的勘查工作,得知周围尚有38个坑和四座墓葬。而鎏金银竹节熏炉就是在一号坑出土的,同时出土的还有鎏金铜马、温手炉等多件国宝级文物。

“羊头冢”究竟是谁的墓冢?专家推测应该是阳信公主的,不过毕竟没有找到墓志铭,所以一直存在争议。但在记者查阅的资料中,不少研究者已然认定这里就是阳信公主墓。

“堪称汉代思想文化艺术的

结晶与典范”

采访中,记者特意询问了讲解员马伟,熏炉出土时是否发现有香灰或者燃烧香料的痕迹,他说并没有。也许经过千年的岁月,很多痕迹已经消散了,文物无声,但重见天日之际,终将重新彰显上千年的往事。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鎏金银竹节熏炉不仅是汉代博山炉当中的经典之作,更是汉代皇权意识和神仙思想的生动再现,是在‘大一统’的政治环境下儒家思想、神仙方术与外来文化交织融合的产物。汉朝经过文、景两朝‘休养生息’的不断积累,终于在汉武帝之时一扫汉朝建立之初积贫积弱的局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盛世。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发达的社会经济为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汉文化呈现出兼容并蓄、异彩纷呈的格局和特征。汉文化的包容性、丰富性和创新性也充分地体现在鎏金银竹节熏炉这件作品当中,使其具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堪称汉代思想文化艺术的结晶与典范。”

宝物档案

姓名:

鎏金银竹节熏炉

等级:

国家一级文物

出生年代:

西汉

出土地:

1981年出土于

汉武帝茂陵一号

无名冢一号从葬坑

收藏地: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

编辑:胡一瑾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