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情况。
近年来,陕西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省上下团结协作、奋发进取,以“三项改革”为点火器持续放大秦创原建设效能,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陕西省科创生态更加优化,科创体系更加完善,科创效能更加凸显,创新资源优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的步伐不断加快,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创新实施“三项改革” 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
记者从新闻发布会现场获悉,陕西省着眼破解“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力促“转得更快、转得更好、转得更多、转得更安全”,以“三项改革”为切口,不断打通堵点卡点,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政策护航更加有力,转化通道更加顺畅,实施成效更加凸显,转化模式更加有效
截至目前,“三项改革”已在陕西全省145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实施,8.5万项职务科技成果实现单列管理,1.8万项成果成功转移转化。2021年至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35.82%,2023年达到4120.99亿元,是2020年的2.34倍。
扎实推进“四个工程” 科技型企业实现量质双升
陕西省以“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为牵引,支持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规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孵化培育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科技型企业群体日益壮大。
2021年至2023年,陕西省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了2.57倍,投入强度增长了1.9倍。2023年,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分别达到23940家、16754家、2426家和1408家,分别是2020年的2.96倍、2.66倍、2.05倍和2.43倍。
持续深化“两链”融合,产业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陕西省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推动延链补链强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创新平台布局加快优化,关键技术攻关加紧突破,创新驱动效能加速提升。
2023年,陕西省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万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96件、居全国第7位;新获批3个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4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1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省级以上高新区达到36家,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近30%。
加快聚合创新要素 科创生态持续优化提升
记者从新闻发布会现场获悉,陕西紧盯创新主体所需所盼,全方位强化政策、服务、人才、金融等创新要素供给,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科创生态。政策支持更加有力,科创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创新人才加速集聚,科技金融效能持续增强。
2021年至2023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达到10.3%,2023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达到2020年的2.38倍。实施“三秦英才”引进计划和特殊支持计划,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1035名、创新团队145个,秦创原“三支队伍”总量达到4742个。
聚力推进协同创新 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
陕西省发挥秦创原辐射带动效应,不断探索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拓展开放合作创新空间,积极构建开放共享、协同互补的创新发展格局。总窗口示范引领效应显著提升,区域协同联动走向深入,开放合作空间日益扩大。
依托秦创原品牌加强与国内外、省内外的交流合作,新建13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8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霍尼韦尔、挪威船级社、三一重工、固高科技、国中创投、凯辉基金等知名高校、龙头企业、投资机构在陕落地项目和平台。秦创原的聚合力、辐射力、支撑力不断增强。
当前,秦创原建设站上了新的起点,也面临新的形势,肩负新的任务。2024年3月29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召开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会议,强调要把秦创原打造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平台。3月30日,陕西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
未来三年,秦创原建设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布局建设产业创新聚集区,建好用好科技、人才、资本“三个大市场”,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加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陕西将扎实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努力使秦创原建设的过程成为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的过程、高质量发展动能蓄积的过程、现代化建设蝶变升级的过程。
编辑:刘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