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潼区秦岭保护无人机中队无人机飞手靳磊使用无人机进行巡查。 (记者 郝钟毓 摄)
2024年,是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突破起势的一年。年初,中共西安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上提出,今年要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在重点攻坚上实现新突破、推动秦岭整体保护水平再上台阶……近年来,西安持续推动秦岭保护,从人巡、车巡到卫星、无人机、智能监控、网格员组成“空天地网”的智慧化保护模式,让西安在秦岭保护上实现了新突破。
科技管山
“空天地网一体化”守护秦岭
3月20日下午,在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的“骊山最美环山路”起点处,临潼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察大队的队员,正在详细登记进山车辆信息,检查他们是否非法携带火种或者毁林工具,并嘱咐他们进山后不要吸烟。
与此同时,在位于房西路的临潼区“智慧秦岭”管控指挥中心,监管系统大屏幕上收到一条火警预警。
工作人员通过监控视频发现预警地点有高热物体,随即通知附近无人机飞手,操控无人机前去巡查。几分钟后,无人机拍摄的视频传回,一块石头因为太阳晒后产生高热,触发了监控系统的热成像报警。
临潼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察大队大队长廉学龙说:“我们的多功能监管系统,能通过热感、烟感、光感捕捉画面,系统敏感到一个打火机点燃的热量都能感知到。”如此精准的监管,得益于这几年西安市不断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加快“数字秦岭”建设,通过搭建“信息化”平台,构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空天地网一体化”监测监管体系,开启了“智慧”管山新模式。
据了解,围绕“综合监管+预警分析”的定位,西安市数字秦岭综合监管平台以一个市级应用平台,统领灞桥、鄠邑、长安、临潼、周至、蓝田6个区县级平台,联动多个行业单位的管理运行模式构建,引接了十多颗卫星资源,通过三种遥感算法,实现监测全覆盖,以及无人机、监控云台、网格员的实时调度和统一指挥。
同时,这个平台还通过整合引接省秦岭办、沿山6区县“五乱”监控视频、市应急局、市环保局防火监控视频,市环保局水质自动监测站等秦岭保护有关的地面监测资源,纵向协同省市区县“五乱”治理相关业务系统,横向协同应急局和环保局的防火、水质监测系统,不断提升秦岭保护区监控覆盖和智能识别范围。
无人机巡山
实现全覆盖无死角管理
临潼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职网格员靳磊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操控无人机在管护区飞行巡查。2023年12月7日,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局为沿山6个区县配发65套无人机设备。实现了全市秦岭保护三级网格(镇街)无人机配备全覆盖,弥补了固定摄像头覆盖盲区。
2024年1月9日,全市首支秦岭保护无人机中队在临潼区成立,靳磊是这个无人机中队的中队长。中队配有9名无人机飞手、13架无人机,飞手们均持有AOPA(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民用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临潼区秦保区内的每个街办都拥有一架无人机。
“无人机覆盖范围广、定位精准,航拍能完全克服生态环境监管巡查中的地理条件限制,能让我们的巡查事半功倍,筑牢森林防火线。”靳磊说。
记者了解到,这种专业无人机具有热成像功能,还能搭载喊话器、灭火弹等设备。热成像仪可实时监测火灾状况,结合“智慧秦岭”管控指挥中心系统,形成“地空协同、立体联动”的监管体系。在快速发现秦岭保护区域火灾隐患的同时,还可通过无人机携带灭火弹精准空投到起火点,及时处置初期火情,实现森林防火高效管控。
除了9名飞手会进行日常飞行巡查外,在临潼区“智慧秦岭”管控指挥中心的楼顶,还有一个自动“巡查卫士”,这是一架功能更强大的无人机。“我们设定好巡飞路线和巡飞时间,它会根据设定自动开启巡飞模式,任务完成后自动返航并充电。它还可以自动建模,将从空中不同角度拍摄的数千张照片实时传输回指挥中心,自动形成三维图像。”靳磊说,通过高空巡查初筛问题点位,找准目标现场勘探疑似点位, “空中+地面”无人机巡护,西安秦岭保护工作以往靠车辆、步行无法到达盲区、盲点的情况都成为历史。
流动监测站
实时共享秦岭生态保护数据
据了解,为不断提升秦岭保护信息化网格化管理水平,实现科技管山、网格巡山工作要求,临潼区组建起100多人的高素质网格员队伍,创建13个“啄木鸟”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流动站。
流动站配备有无人机传输播放平台、无人机、对讲机、定位系统等设备,可通过实时视频传输系统,及时将巡查情况上报指挥中心,让生态保护数据实时共享。
据临潼区秦保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希望流动站像“森林医生”啄木鸟一样目光敏锐、活动范围广,第一时间主动发现生态环境问题,迅速判定问题种类,第一时间处置、移交、上报,对秦岭保护实现远距离、全方位、全天候实时监测
廉学龙说:“ 一个流动站相当于一个微型‘智慧秦岭’管控指挥中心,13个流动站大大提升了临潼区9个沿山街道网格化管理的智慧化、信息化水平。”依托网格员和流动站,临潼区率先在全市实现无人机实时传输数据后,已构筑起空中无人机、地面流动站、点位网格员人机交流互动、全天候巡查、全域覆盖的立体式快速应急处置和监管体系。
一周前,在临潼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仁宗区域,志愿者唐晓龙和专职网格员一起,沿路向市民群众和游客宣传有关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唐晓龙说:“向大家宣传保护秦岭山水环境以及森林防火知识,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我们一定要爱护好秦岭的山水环境。”正是因为有了像唐晓龙这样的志愿者和靳磊一样的专职网格员,常年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宣传活动,保护秦岭的志愿者队伍才能不断壮大,关于秦岭的美好故事才越来越多。
从曾经的靠人防,发展到如今的卫星监测、物联网监管、热成像识别、无人机巡护……一项项高科技手段,为保护秦岭拉起一张“数字保护网”,做到了“人过留图、车过留影”,实现了“由看到管”的转变,推进秦岭保护监管从可视化、静态化到自动化、智能化的转变。
“智慧”管山,让秦岭更加宁静、和谐、美丽。
编辑:胡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