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二批)》,由西安财金公司发起设立并运营管理的西安市城市更新基金(以下简称“西安城更基金”),被作为“创新城市更新可持续实施模式—健全城市更新多元投融资机制”的可复制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记者了解到,这也是我省唯一入选此项清单的经验做法。
从“全国试点” 到“全国推广”
我市在2023年全市八个方面重点工作中,明确提出把中央有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新理念、新要求融入实践,紧扣“提升国家中心城市能级”“推动空间发展战略落地实施”“提升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三大任务,持续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促进产、城、人价值协同,加快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作为全国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西安近年来持续探索创新城市建设领域财政投入方式改革。2022年7月,重点支持全市城市更新项目建设、总规模100亿元的西安城更基金正式设立。
与此前其他地区“政府主导”或“企业主导”的传统方式不同,西安城更基金从问世起就设计了“政府引导、企业发起、社会参与、片区联合”架构,通过构建“政府引导基金+区域子基金+项目子基金”的三层放大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及金融资源解决城市更新项目前期资本金筹集和后续融资难题。其“区域子基金+城市更新+产业导入”相结合的创新机制,被业界称之为城更基金“西安模式”。
此次被纳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二批)》,既表明城更基金“西安模式”得到国家层面的肯定,也意味着西安城更基金的经验做法可以为其他城市的城市更新工作提供经验和参考。这是我市政府引导基金赋能城市能级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体现,更是我市践行国家城市更新行动、建设全国城市更新试点城市的生动实践。
“三大主线”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效应
西安城更基金设立以来,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创新可持续实施模式,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项目,全力支持我市城市能级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园区建设”“片区综合开发”和“老旧城市资产提升改造”——在西安城更基金的“工作日志”中,上述投资方向,是依托多项金融工具、精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效应的三大发力主线。
以产业园区建设为依托,赋能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西安城更基金聚焦区域龙头企业,构建“基金+园区+产业导入”的新模式,支持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助力我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已投放项目6个,预计带动项目投资超过290亿元,带动税收60余亿元。其中,城更基金携手泾河新城打造千亿元级光伏产业集群,助力隆基绿能年产100GW单晶硅片及年产50GW单晶电池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该产业园将成为全球单体最大的光伏电池生产基地,预计可实现年产值超过400亿元。
以区域老旧资产提升改造为途径,焕发城市发展新活力。西安城更基金融合古都历史文化基因,因地制宜对城市老旧资产进行“微更新、微改造”,在留住城市烟火气的同时,带动城市文商旅快速发展。目前已投放项目5个,预计带动项目投资超过40亿元。其中,西安城更基金携手新城区,实现苏宁、悦荟商业体的提升改造和功能调整,创造了一个商业改办公的老城区转型发展新模式;西安城更基金与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合作设立10亿元规模的汉唐文化街区及老旧厂房提升改造合作基金,通过引入“长安十二时辰”影视IP和大秦文化等历史元素,促进文旅融合,增强了城市吸引力。
以片区综合开发为抓手,服务民生保障和区域发展。西安城更基金通过设立区域合作子基金支持安置性商品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西安市“保回迁”工作。西安城更基金已投放项目7个,带动项目总投资超过650亿元,安置户数8000余户、安置人口超20000人。其中,高新区永安领汇中心作为城更基金出资设立的首个城棚改类项目,正在全力打造西安首个“文化滨水长廊”。
子基金项目总投资规模达2381.48亿元
“西安城更基金依托多项金融工具,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将资金引入全市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搭建金融平台、践行城市更新规划,以此助力西安市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西安财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截至今年10月底,西安城更基金已审议通过15支子基金投资方案,子基金合作规模535.08亿元,城更基金认缴出资84.45亿元,覆盖莲湖区、新城区、碑林区、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等10个区县(开发区)。已决策子基金共储备63个项目,包括26个片区综合开发项目、9个老旧街区改造项目、28个产业园区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规模2381.48亿元。
同时,西安城更基金全力推进子基金落地和项目投放工作,目前已与社会资本落地实施子基金8只,已设立子基金规模285.04亿元,累计实缴出资34亿元,吸引社会资本实缴出资63.059亿元,累计投放项目18个,预计带动项目总投资超过980亿元。
记者 刘宁
编辑: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