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榆林市横山区响水镇无定河畔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微风拂过,稻香扑鼻。 记者 李旭佳摄
9月5日,榆林市横山区响水镇无定河畔,相连成片的稻田里,一株株水稻根茎壮实、结实丰满,微风拂过,稻香扑鼻。
地处无定河南岸的响水镇,是一个典型的丘陵沟壑、风沙草滩和川水结合的农业大镇。这里生态优美、飞鸟翔集,是我省陕北地区稻田养蟹开先河的地方。
“这里地势平坦、光照充足,是陕北地区主要的水稻种植区。眼下,近5万亩水稻迎来灌浆期。”横山区农技中心主任王久国介绍,横山区有大小河流115条,水库11座,可用于养殖的淤泥坝67座,宜渔稻田近5万亩,宜渔荒滩地2.1万亩,水产养殖遍布全镇。
不过,让王久国揪心的是,今年春季榆林雨水偏多,较低的气温和地温不利于水稻返青。
“现在,我终于安心了!”王久国告诉记者,农业部门及时采取开挖疏通排水渠、追施拔节肥等措施,做好应对工作,克服了气温对水稻前期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当前,水稻顺利进入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灌浆期。
“在灌浆期,我们通过喷施叶面肥,使用绿色生物农药,防控病虫害,确保水稻灌浆充分。根据目前的长势来看,今年的水稻产量要好于去年。”握着饱满的稻穗,王久国说。
无定河两岸的稻田和滩涂地是无定河重要的水生生物、微生物的栖息地和繁育地。
“今年以来,我们引进了19个水稻新品种开展品种试验,同时大面积推广稻田养蟹技术,并与高校合作引进了海水蟹种——青蟹,尝试对无定河沿岸的盐碱地进行科学利用。”王久国告诉记者,这里曾经因为施肥打药,水生生物种群数量锐减。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不仅解决了土壤板结问题,也保护了水生生物种群。
曾经“小禾初现绿成行”,如今“稻花香里说丰年”。从2013年的350亩到2023年的近5万亩,10年来,横山区稻蟹养殖规模逐年发展壮大,养殖企业从1家扩展到34家,成蟹年产量10多万公斤,蟹苗年产量30万公斤以上,撬动了新产业,也富裕了百姓。
如今,横山区已建成1个集稻田画、科普、休闲农业、稻渔新品种(稻鱼、稻鳅、稻鳖)养殖于一体的示范园。除了引进青田鱼、中华鳖、匙吻鲟等品种外,示范园今年还成功繁育泥鳅苗120万尾。
近年来,榆林市充分利用无定河流域的生态优势,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不断丰富养殖品种。相较于单纯种植水稻,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实现亩均增收800元左右,真正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
“从目前青蟹的生长情况来看,试验效果不错。如果试验成功,对盐碱地综合利用、丰富水产品种类和增加养殖户收入都有很大意义。”王久国欣喜地告诉记者。(记者 李旭佳 通讯员 马腾)
编辑: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