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四十三年逨鼎、秦汉少府封泥...走进陕西文物里的春天

时间:2023-03-25 10:35:09  来源:西安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西周四十三年逨鼎、秦汉少府封泥...走进陕西文物里的春天

以农业立国的华夏民族,尤其重视在春天做好全年的农林渔畜的规划管理,无论是负责管理山川池泽的政府官员,还是耕种的农人,又或者是闲来出门踏青、蹴鞠、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的寻常百姓,与之相关的春护思想、春耕备耕、踏青春游等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文物上。

ec9b518c4851c529dfa0c7d0e4afd992.jpeg

四十三年逨鼎(西周)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

春天是希望的开始。以农业立国的华夏民族,尤其重视在春天做好全年的农林渔畜的规划管理,无论是负责管理山川池泽的政府官员,还是耕种的农人,又或者是闲来出门踏青、蹴鞠、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的寻常百姓,与之相关的春护思想、春耕备耕、踏青春游等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文物上——

青铜器“四十三年逨鼎”

铭刻西周时期的“春护”故事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暖了要想让花儿顺利盛开,就要保证土壤肥沃、山林安全;要想让自然生态平衡,就要在万物生长的春季保护好它们。自古以来,我国很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从而历史上留下了不少与春护相关的文物。《周书·大聚篇》载夏禹曾下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说苑》记载西周曾颁布《崇伐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现今保存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著名西周青铜器——四十三年逨鼎,2003年1月19日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窖藏,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中有10件四十三年逨鼎属于“列鼎”,所谓列鼎就是指器形、纹饰和铭文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一套鼎。器形保存完好,色泽光亮,腹部饰环带纹,纹饰华美。10件鼎内壁均铸有铭文,单篇316字,记录了周宣王四十三年一位叫作单逨的贵族被提拔任命的全过程,是西周青铜文明的代表作。从这件中国早期与农业相关的陕西代表文物,我们可以看祖先朴素环保的思想,这件逨鼎记录了它的主人在担任“虞”期间,保护山泽物产有功,所以才被提拔的故事。而“虞”是早在帝舜时期设立的管理和保护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的职位,可以说是世界上历史最早的环保管理编制,以后又设立虞部下大夫,大司徒等。尤其是周朝,环保机构的建制极为完整,根据《礼记·地官》的记载,虞人则专管“山泽所生之物及其禁令”,虞人归司徒管辖,当时的司徒是朝廷六卿之一,主管农业林牧渔业的税收。

43dec238d2ad33f13053211296c48c56.jpeg

“乐府丞印”封泥 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藏

秦汉“少府”封泥

记录春天里对山林川泽的开发保护

秦朝时,山林川泽生态等保护归九卿之一的少府管,少府设置有专管苑囿围池的苑官,管森林的林官,此外还有湖官、陂官等。在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保存的“少府”封泥,出土于秦咸阳宫遗址。《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有六丞。”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保存的陶器中,就有“左司空”“右司空”“北司”“宫水”等少府属官名称的陶文,他们主要负责收税和监督生态保护法规的执行,禁止破坏和损害生态的行为,引导合理开发山林川泽和保护自然生物资源。在秦墓出土的竹简《田律》上,记载了秦朝制定的环境保护条文,《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

位于西安市西北郊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是西汉帝国的都城宫殿遗址,包括前殿、椒房殿、中央官署、少府等皇室宫殿建筑群。其中,少府就是汉代环保工作者们的办公场所,就是在这里他们批阅各种文件,从这里外出考察动植物生活状态;观众可以在未央宫内的少府看到当年环保工作者走过的廊道、院落、条砖、方砖、空心砖,用过的水池、水井等遗迹,抬头可以看到他们曾经看到过的“长乐未央”“与天无极”等文字瓦当。在西安市灞桥区的薄太后墓内,长眠着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汉文帝刘恒的生母——薄老太太。在她的陵墓内砌筑砖棺的条砖上,发现有西汉少府的下属机构“东园”戳记。在她的墓园中,考古人员从兽骨中辨识出了有大熊猫、犀牛、马、羊、狗等,尤其是用犀牛和大熊猫从葬,为国内考古所仅见。

汉宣帝时,还曾下过一道诏书:“令三辅(今西安周围地区)毋得以春夏捅巢探卵,弹射飞鸟,具为令。”如今,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珍藏的“少府”属官名称的陶文 、“与天无极宜春”瓦当,西安博物院和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的“上林农官”瓦当,都在印证古代官府在春天里对山林川泽的开发和保护。

97d58e00878e38da6167f501c46c8e19.jpeg

《狩猎出行图》局部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汉代《农耕图》画像石“二牛抬杠”

再现陕西文物中的春耕景象

以农业立国的我国,自古讲究在时令节气“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特别是春种寄托着全年粮食收成的希望。陕西也有很多文物反映了“春耕春种”“土牛鞭春”“开春试犁”“春雨贵如油”等民谚民俗,反映人们祈求粮食丰收,五谷丰登,生活安居乐业。

战国时期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命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商鞅认识到农业发展对国家富强的重要性,因此在变法中施行系列奖励农耕的政策。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保存的铁铧、铁辟土和米脂县官庄四号墓出土的农耕图画像石上,反映了冶铜和采矿技术上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汉代铁农具分类很精细,在翻土、起土、碎土、除草、收割等环节都有专门的农具。犁铧在原来基础上体积增大,上口加宽,头部角度减小,使耕种时方便省力,在全国多个博物馆保存的铁辟土,证明我国使用此农具的时间比欧洲早一千年左右。此外,牛马牲畜也加入到耕作中,米脂县官庄四号墓出土的《农耕图》画像石,表现的就是汉代最普遍的一种牛耕方式,叫作“二牛抬杠”,牛耕和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使得大规模开垦山泽荒地成为可能。陕西历史博物馆保存的曲辕犁,它与以前的耕犁相比,犁架更轻,调头和转弯更灵活,节省了人力和畜力。此种步犁一直持续到近代还在使用。

05db022707b23eee5b021e6898786ab4.jpeg

唐三彩马及牵马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长堤十里转香车, 两岸烟花锦不如”

陕西文物中的春游

千百年来,诗人们记录了古人在陕西春游活动的场景,比如诗中提到的春游地点现在仍是春游打卡点,诗中提到的香车、马匹、烟花、山鸡、春花、美人等在文物中也能找到。春天里的古人在空闲时候也会一起出去狩猎、蹴鞠、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这在陕西出土的多幅唐墓壁画、绢本画、瓷器上有体现。

唐代诗人赵璜在西安“曲江上巳”时表示“长堤十里转香车, 两岸烟花锦不如”。“香车”作为文学上一个描述,在我们心中可能有很多种想象。在西安博物院金乡县主展中的“牛车”是当时富贵身份的象征,也是达官贵人们追捧的“香车”之一,拉车用的牛也非本地所产的牛,而是原产于中亚与西亚两河流域的峰牛。唐代诗人李华写的《春游吟》:“初春遍芳甸,千里蔼盈瞩。美人摘新英,步步玩春绿。”这里描述的“美人”也在唐代大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留存,用笔和线条细劲有神,流动多姿。画中6位贵族美人可能就是在踏青游园,手中即将摘的花也有可能是“新英”,纵然时光荏苒千年已过,我们仍然能从画中读懂四季轮换的意义。

孟浩然也很喜欢踏青,他的一首踏青诗不仅描述了当时车水马龙的热闹,还把王孙公子和曼妙少女春游细节也记录了下来。他说:“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王孙挟珠弹,游女矜罗袜。携手今莫同,江花为谁发。”在陕西多家博物馆中保存着数种以“车”和“马”为主题的文物,还有多种材质的“珠弹”文物,比如陶珠、骨珠、石珠、琉璃珠等,它们都曾见证过孟浩然所处时代大唐的春天。

7b11a7e1327812f5fbfdcf56e61c7b30.jpeg

“一牛挽犁”式牛耕画像石 陕西绥德王得元墓出土

车和马都是古人出行必备,如今陕西考古博物馆藏“西周第一豪车”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青铜之冠“铜车马”,可谓是古人出行的最高端豪车。生活在长安城内的人们,喜欢在曲江池开展高级宴会活动,如《秦中岁时记》“唐上巳日,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践青履”,曲江池遗址现已建成遗址公园对外开放多年。古人的郊游、踏青、春宴流传至今,至今依然是大人小孩非常喜爱的春游项目。当春雨簌簌落入泥土,春风吹动朵朵彩云,人们便走出家门沐浴在温暖春光下,一起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春天。

编辑:王瑜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