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艳
铁佛寺镇地处汉阴县北部山区,下辖10个行政村和1个集镇社区,户籍人口4650户14751人。平均海拔700米以上,生态良好、资源富集,降水充沛、气候温润,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建设优势产业项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铁佛寺镇集镇新貌鸟瞰图
近年来,全镇上下锚定“生态立镇、产业兴镇、项目强镇”的战略定位,积极抢抓产业扶贫和产业振兴政策机遇,大力发展蚕桑、猕猴桃、香椿、花椒和畜牧养殖等富民产业,建成了全县首个蚕丝被厂等一批产业项目,确立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绿色崛起新路径,持续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立梁架柱、夯基垒台。
多种产业错位互补 厚植生态本底
铁佛寺镇下辖的11个村(社区)呈狭长地形分布,村域间交通区位条件远近各异,耕地林地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不一。镇党委、政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按照“因村而异、一村一品,错位发展、互为补充”的思路,确立了蚕桑、猕猴桃、香椿、花椒“四大主导产业四个千亩工程”,附加发展林下天麻和畜牧养殖等生态产业。在多种产业形态的支撑下,形成了种养结合、多点开花的全域产业格局,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振兴路子越走越宽。
农户正在开展猕猴桃管护作业
三个经济协同发展 鼓起群众钱包
立足山区镇经济现状,历届镇领导班子坚定不移发展农业经济,今年以来通过完善产业架构,依托庭院经济、“归雁”经济、集体经济兴镇富民。庭院经济以兼顾群众创收和环境美化为导向,镇村两级动员农户利用房前屋后闲置耕(林)地近800亩,栽种兼具观赏性和经济性的黄桃、车厘子、蔬菜等瓜果苗木8000株,实现了经济增收与环境增色的双重目标。“归雁”经济以集聚人才和资本为抓手,镇政府活用惠企纾困政策,用一流的营商环境成功回引2名创业成功人士,投资1500万元落地建成2家农业企业,既破解了蚕桑等产业产销断层的问题,又增加了本地就业岗位。集体经济以增加产业收益和农户分红为目标,10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先后采取了托管转租、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展经营范畴等系列措施,多管齐下增加合作社利润空间,强力推进村集体经济“消薄”,目前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参股农户累计分红收益增至200余万元。
建设中的“六小工程”之小仓库项目
重点项目悉数落地 迸发绿色动能
近几年,全镇干群深刻认识到项目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树牢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产业项目的理念,持续掀起项目建设热潮。产业项目实现从无到有,争取苏陕协作和陕煤集团帮扶资金近1000万元,配套建成3个标准化蚕室、1个花椒烘干房、2个养牛场、3条产业路等一大批产业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全县首个蚕丝被厂,构建形成从种桑养蚕到蚕茧本土收购再到蚕丝制品就地生产的全产业链;在挖潜山水人文底蕴的基础上,启动了以“铁佛鱼乐”休闲垂钓小镇为龙头的农旅融合项目规划设计;基础项目从少到多,在灾后重建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库中储备基础设施类项目40余个,整合衔接和统筹资金2700万元,组织实施了19个水毁设施修复、6座便民桥新建和463米河堤建设等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公共基础项目,项目建设数量和投资体量较同期显著增加,极大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释放绿色动能、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硬核支撑。
人居环境持续向好 扮靓乡村新貌
绿水、青山、秀水是铁佛寺镇高质量发展最大的本钱,在统筹山、水、林、田、河一体保护的基础上,坚持宜居集镇与美丽乡村共建共享。聚力打造小巧别致的山区集镇,从规划、运行、管护等多个方面不断优化集镇功能,投资500万元实施了集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和污水处理厂项目,在硬件上增加了景观绿植和节能路灯并改造了街道路肩,在软件上落实了门前“四包”和停车监督等管护机制,集镇承载力和美誉度显著提升。聚力打造宁静和美的文明村庄,一方面增配垃圾清运车2台、垃圾投放点33个,提升农村生活垃圾集中转运能力;另一方面深入推进“五美”庭院建设,重拳整治“五乱”问题,干净整洁的乡村画卷徐徐铺展。聚力打造和谐共生的自然美景,深化落实林长制、河长制,以问题导向强化巡林、巡河,以结果导向抓实秦岭生态环保、护好一泓清水,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颜值更加亮眼。
云雾缭绕中的小镇
铁佛寺镇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自觉站位全市、全县工作大局,对标对表中长期发展规划,一以贯之培优主导产业、做大项目集群,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加快建成高质量大美铁佛,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铁佛乡亲!
作者单位:安康市汉阴县铁佛寺镇党委
编辑: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