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眼丨陕西考察第二天,这个主题很鲜明

时间:2021-09-15 07:21:59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时政新闻眼丨陕西考察第二天,这个主题很鲜明

(总台央视记者石伟明拍摄)传承了绥德师范办学旧址的绥德


8238c9f54faf2f55d7336174d4b6f715.jpeg

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榆林市绥德县考察。当天的四个考察点,都重点指向一个主题——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三次到陕西考察,每一次的行程当中,传承都是一条清晰的主线。在绥德,总书记看了哪些有意义的地方,希望传承的又是什么呢?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在绥德考察调研

32fbf4c3a884801c91b21688ef39f81d.gif

△9月14日考察点示意图

中共绥德地委旧址:

守精神财富 做忠实传人

陕西既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也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抗战时期,绥德是陕甘宁边区的“北大门”,人口约占整个边区三分之一。1941年1月,中共绥德地委成为陕甘宁边区的第一个地委组织,当时就驻扎在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九真观。

4ae6a222b20b753ba366c5be072711f7.jpeg

△修缮一新的绥德地委旧址显得肃静古朴。(总台央视记者张宇拍摄)

9月14日上午,习近平来到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围绕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展开实地调研。

65d925840417971823fe1afe984e504b.jpeg

△旧址院内树木的影子投射在墙壁上。(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在绥德地委带领下,绥德分区发展成为陕甘宁边区的模范分区。

在绥德地委旧址,有一面2米多高的展架格外醒目,上面是毛泽东的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9903388d56ef4b38f3422692d51ed7f5.jpeg

△绥德地委旧址内展出的毛泽东题词。(总台央视记者覃思拍摄)

绥德地委下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5个县。1947年秋天,毛泽东在转战陕北期间,应邀给佳县县委题下这13个大字。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立场的鲜明表达。

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是党的七大概括的我党三大作风之一。

c2af0d360d2abe72c0504ce574d71db9.jpeg

△创办于绥德地区的《抗战报》。(总台央视记者张宇拍摄)

今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说,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都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守精神财富,做忠实传人,这是总书记考察革命旧址的深意。6年前赴陕西考察时,他强调,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结合时代条件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e0bd38edcca294490fbe14246ff88358.jpeg

△绥德地委旧址内,“建设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专题展示。(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绥德实验中学:

传承的不只是校址,更是精神血脉

绥德这片光荣的土地,既诞生了陕甘宁边区第一个地委组织,也诞生了陕北最早的中共党组织。这就是1924年由革命先驱李子洲在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创建的中共绥德(四师)党组织。

如今,学校旧址上已经创办起了绥德实验中学。14日上午,习近平走进学校,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等展开调研。

dbff1f8214d7c4824ecae542cbfe60d0.jpeg

6999e378c6a31d1aba924b642b8f981b.jpeg

△绥德实验中学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总台央视记者杨波、刘海涛拍摄)

1923年,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创办(后更名为绥德师范学校)。第二年,共产党员、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李子洲出任校长。李子洲到任后,去北京向李大钊汇报情况,在四师创建了中共绥德党团组织,学校成为西北革命的策源地。

51e316fe32d3d8d76b1864f754609799.jpeg

△李子洲同志。(总台央视记者王晓东提供)

李子洲提出“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的校训,开设《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等课程;确定“发展青年身心、培养积极道德、注重科学教育、造就优良师资”的办学宗旨,组织开展读书会、时事报告会、文艺演习会等活动。

绥德师范由此开启革命教育时代,先后培养出陕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马明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马文瑞、作家柳青等杰出人才。

2a7d3fbb5af18708a88090ede84c37be.jpeg

△“读书勿忘救国 救国勿忘读书”的校训被传承下来。(总台央视记者石伟明拍摄)

传承了绥德师范办学旧址的绥德实验中学,也传承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爱国为民的精神血脉。学校打造特色育人品牌,开设书法、绘画、音乐、武术、剪纸等20多个艺术社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91a5da9673ec46dad1caf22bff017750.jpeg

△绥德实验中学的书法课堂。(总台央视记者邢彬拍摄)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从绥德师范学校到绥德实验中学,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绥德非遗:

非遗不“遗” 光彩绽放

我国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大国。上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指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

总书记在今年7月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时还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当天的一项行程有着特殊的意义——赴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调研。

f09be41625b33f7d4cae01e96171a799.jpeg

△绥德县非遗陈列馆,陕北秧歌表演演员。(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绥德县非遗陈列馆由陈列室、展演厅、传习所、剧场四部分组成,涵盖了秧歌、唢呐、石雕、剪纸、柳编、泥塑等内容。其中,陕北秧歌、绥米唢呐、绥德石雕三项是国家级非遗。

0f0a563e0320a4ef53d6468e390e5f9a.jpeg

f46a16ab3d74dafdf6ec10c90b834489.jpeg

△2014年,绥德石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总台央视记者马超、杨新禹拍摄)

b5414d6356a81674795651ff3943fb53.jpeg

△绥德泥塑。由于陕北黄土质地松散、不易成型,工匠在和泥过程中添加蜂蜜、食用油和棉花,用来增加黄土的粘度和韧性。(总台央视记者张宇拍摄)

去年10月在广东潮州考察传统技艺传承情况时,习近平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就在上个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专门指出,“要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

让年轻人爱上非遗,解决了这道课题,文化根脉才会生生不息。

d84873bdf985e76f268ac74bb815c540.jpeg

△当天在非遗陈列馆为总书记表演的演员合影。(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郝家桥村:

乡村楷模“常青树”

9月14日下午,习近平来到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了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情况。

a927e7a85d099e7f11029da4fc85f80e.jpeg

△郝家桥村。(总台央视记者王晓东拍摄)

70岁的侯志荣和老伴儿有令人羡慕的大家庭,一张“全家福”,热热闹闹有22口人。老两口把20多亩地流转出去,自己种些糜子和土豆,去年就有2万元的收入。

去年底,郝家桥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43元。

9fde7a29f0bce0a045c7281b23fa81d8.jpeg

△侯志荣老人。(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c267096b59ba4f805bb1e9223a2402f0.jpeg

△侯志荣老人的全家福。(总台央视记者郭晓龙提供)

近年来,郝家桥村成立了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形成了集现代农业、光伏发电、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实现多渠道增收。

5116dbae50ad2bb7ae3510b5c857c8f6.jpeg

△“红地球”葡萄品种是郝家桥村的脱贫产业之一。(总台央视记者马超拍摄)

以富民产业为支撑,村里还建成了涵盖小学幼儿园、互助幸福院、村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的全村服务体系。今年2月,郝家桥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fa03ea560c394d63a764a0e12b0b7d3f.jpeg

△44岁的刘军亮是郝家桥村唯一的村医。(总台央视记者王晓东拍摄)

26ced020834c9f85c6b97bbaae5a79fb.jpeg

△生活在互助幸福院的三位老人。(总台央视记者王晓东拍摄)

郝家桥村的“楷模”称号,也是有传承的。

早在抗战时期,郝家桥在共产党员刘玉厚带领下,通过精耕细作、改善土地条件、选择优良品种等办法,不仅提升了村民生活水平,也支援了边区生产建设,成为陕甘宁边区的模范村。“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刘玉厚两次出席在延安召开的劳动英雄大会,被授予边区劳动英雄。

74d3b6bac30f8a46522a73318c45915f.jpeg

△1949年9月,刘玉厚(前排右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时,与部分农民代表合影。(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提供)

每次到陕西考察,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提到延安精神。他说,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

编辑:韩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了解陕西大事 关注陕西头条
  • 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朱鹮

    忒色 4月9日上午,在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今年首只人工孵化朱鹮顺利破壳 2024-04-25

  • 书店的N种样子

    忒色 如今,西安还有不少像万邦古旧书房一样的古旧书店,它们开辟出了一个平静独处的角落,为喜欢古旧书的读者留下一方精神家园 2024-04-23

  • 韩城:千年古城传新韵

    忒色 1991年,韩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成立,出台《韩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管理办法》,强化对古城的保护 2024-04-22

  • 繁花似锦 秦韵悠长

    忒色 图为4月14日航拍宁陕县秦岭乡村绿道一角 2024-04-18

  • 曲江文旅2024长安踏春季活动启动

    忒色 穿着华服的“花神”翩翩起舞  4月14日下午,12位身着华服的“花神”现身大唐芙蓉园并巡游,这也意味着曲江文旅2024长安踏春季活动正式启动 2024-04-16

  • “陪拍”消费成西安年轻人时尚潮流

    忒色 一位“00后”“陪拍师”小张告诉记者,最近公园里不少来拍照的人手里拿着反光板、相机,甚至还带了小板凳、折叠梯——这其中很多都是“陪拍师” 2024-04-16

  • 西安打造“微短剧好莱坞”的无限可能

    忒色 演员市场成熟、拍摄场景丰富、制作公司水平在全国都称得上数一数二,西安发展微短剧产业十分有优势 2024-04-16

  • 在农科城奋力奔跑

    忒色 赛事期间,杨凌示范区酒店延迟至15时退房,新增7辆“杨马”专列,赛前赛后安排摆渡车,为参赛选手提供免费营养早餐……今年的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上,还有4120名青年志愿者活跃在赛场各处,提供赛道补给、线路引导、物品发放、医疗救助等服务 2024-04-15

  • 彩鹮的小伙伴也来啦

    忒色 两只彩鹮现身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供图    本报讯 (首席记者 龚伟芳) “彩鹮的小伙伴也来啦!”近日,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又传来好消息,在清明节假期刚刚现身的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彩鹮,引来了另一只彩鹮小伙伴,让人大呼惊喜 2024-04-11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邮箱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宣传自律管理承诺书

Copyright ©2006-2022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