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靖升 苏静萌
“法官走到哪里,法庭就设在哪里。”为了让乡村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蓝田法院鹿塬法庭庭长杨竹超多年如一日,从事乡村法治工作。他用一双“铁脚板”,把巡回法庭搬到村民家门口,弯下身子,为每一位当事人引路。
1997年,杨竹超西北政法大学毕业后,来到蓝田县人民法院工作。工作之初,生性好强的他不轻易认输,他深知光有书本上的知识,显然是不能做好法院工作的。“当时决心去基层磨练自己,最后也决定留在基层了。因为时间久了,有感情。”
刚到法院,条件的艰苦还是超出了想象,办公桌椅和办公设备相对简陋,人手少,后勤保障也跟不上。笨重的自行车已经是法庭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了,每次下乡送达都是件老大难的事。乡下的路坑洼不平不说,遇到雨天,满路泥巴,有时要走上好几个小时才能到达当事人家中。在慢慢的磨炼中,他也从书记员一路成长为一名审判员、庭长、审委会委员,而法庭建设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办案条件全面提升。
久而久之,蓝田县各个乡镇都留下了他办案的足迹。“我们在基层干的都是和老百姓打交道的事,老百姓的事才是最重要的事。”杨竹超表示,近些年,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水平明显提高,但在农村,还是经常会因一点小纠纷,上升到争吵和邻里矛盾,而自己要做的就是把矛盾从源头上解决。
由于基层工作特殊,每周大部分的时间杨竹超的工作地点都在乡上里。4月24日,杨竹超开庭结束后,就匆匆组织干警驱车赶往前卫镇东巩村,以巡回审判的方式在村子开庭审理了一起因大型犬未牵绳致人受伤的案子。一张桌子、几条板凳往院坝一摆,再把国徽高高挂起,杨竹超坐定便开始庭审……
“我家的狗狗是拉布拉多,性格温顺,从来都不咬人的。”被告老张在和法官沟通过程中肯定的说道。“那狗太大了,冲上来就把我们扑倒了,从电动车上摔下,就摔成了骨折。”原告老刘说……杨竹超在听完双方陈述内容后不断言语安慰原告,也多次提醒被告,大型犬不能放养,出门时都要按规定系犬绳、佩戴嘴套。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庭审,当事人认识到了系犬绳的重要性,而案件也在继续调解中。
为了让该案发挥其普遍教育意义,庭审结束后,干警们和村干部一起,前往一些养狗的村民家中发放自制的文明养狗宣传页。“平常的案件都是这样,村里的邻里邻居有争执,多半都是小事,但事不解决总是事。”杨竹超说,其实,法官不仅要分析案件的是非曲直,更要协调平衡各方利益,大多时候并不是刻板严厉的形象,而是需要耐心倾听的角色。
“既要办好案子,更要解决好群众的实际问题。”这句话总被杨竹超挂在嘴边,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是长年累月地“周旋”于基层百姓间,处理着夫妻、邻里、朋友之间的纠纷,润物细无声地赢得了老百姓的赞誉。
一路走来,杨竹超收获当事人的感谢和赞誉越来越多,荣获的奖励和荣誉也越来越多:多次被评为蓝田县人民法院先进工作者、办案标兵,被县委政法委评为优秀政法干警,被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评为优秀调解法官、办案能手、办案标兵、业务强院先进个人等。2023年,杨竹超共受理各类民事案件203件,审结178件,其中调解撤诉结案82件,调撤率为46%。
身穿法袍一身正气,但在赞誉身后,杨竹超也有自己的压力。“曾经因为案子的事,当事人半夜跑到我家里敲门,既不说原因也不离开。发生这种情况也让我和家里人压力挺大的。”杨竹超说,每个案件审理完后,自己都会思考,也会不停地学习:“想成为一名好法官,只靠忠诚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不断学习。越是复杂的案件就越需要下功夫钻研,只有吃透案情,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正确评判。”
在和记者交谈过程中,杨竹超笑着谈起一件自己办过的案子,“曾经有一位80多岁老人,因为承包地的事,反映了两年多都没能解决。我接到案子后在了解案情过程中,发现老人生活困难,便第一时间协调镇上,先通过救助的方式解决老人生活困难问题,并多方协调帮老人顺利收回承包地,最后还为他要到了一年多未种地的赔偿款,解决了实际问题。”杨竹超说。
“事后,老人还专程来看我,当时我外出办案不在办公室,老人就给我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杨法官,我感谢你。”杨竹超说,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但温暖了自己好久好久。“可能就是群众对我们法官的肯定,那种成就感,对公平正义的渴望,让我在基层‘扎’了一年又一年。”
27个春秋,一晃而过。杨竹超已由当年的青涩小伙,成为鬓边点点华发的中年大叔,他始终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见证着司法工作的变迁。“这些年来,酸甜苦辣,什么滋味都有。但无论多少年过去,我工作的准则只有一个: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把法和理讲深讲透,让群众满意就好。”
世相,镜头里的陕西人。
编辑:王靖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