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粮仓的丰收密码

时间:2021-08-09 09:47:27  来源:杨凌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陕西粮仓的丰收密码

杨凌作为“种业硅谷”,近年来紧紧依托农科教资源和产学研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种业,杨凌用良种、良技、良方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贡献更多“杨凌智慧”,用硬核的杨凌力量为陕西粮食“十七连丰”添砖加瓦。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发布2021年小麦品种审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

夏收时节,陕西粮农的脸上再次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数据显示:2020年,陕西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501.5万亩,总产量1275万吨,创1998年以来新高,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杨凌作为“种业硅谷”,近年来紧紧依托农科教资源和产学研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种业,杨凌用良种、良技、良方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贡献更多“杨凌智慧”,用硬核的杨凌力量为陕西粮食“十七连丰”添砖加瓦。

农科良种丰“粮仓”

种子,是粮食安全的根基。有了良种,不仅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而且品质优。在杨凌麦田里忙碌着的,除了勤劳的农家人,还有众多育种和推广良种良技的专家学者,他们一直为“杨凌良种”不懈努力着。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发布2021年小麦品种审定公告,陕西省通过审定的小麦新品种共有7个,杨凌示范区独占6个。至此,杨凌共有768个动植物品种获审(认)定,其中就有赵瑜团队培育出的“武农981”“武农988”两个小麦新品种。

经过国审的小麦新品种,有何不同?

“武农981”平均亩产1240斤以上,最高亩产1500斤以上。

“武农988”平均亩产1200斤以上,最高亩产1500斤以上。

两个小麦新品种均可有效抗感纹枯病、中感赤霉病、条锈病、叶锈病和高感白粉病等。这样的良种无疑为粮农吃下定心丸。

今年84岁高龄的赵瑜研究员扎根豆村农场多年,先后培育出“武农132”“武农99”“武农113”等9个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8000多万亩,遍及黄淮麦区,实现农民增收50亿元。在小麦育种事业上,一代代小麦育种科学家接续奋斗,助力增产,造福人民。

回溯历史,放眼广袤大地,“杨凌良种”以其巨大的动能和科技优势向外散发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淮海区域小麦品种六次更新换代,四次由杨凌主导,培育出100多个优良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近20亿亩。截至目前,杨凌在黄淮麦区已建立3个试验示范站和22个新品种示范园,累计推广46个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优品种,面积超2亿亩,增产粮食40亿公斤。

为了培育更多更优的种子,今年初,杨凌种业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投资20亿元建立了种子产业园。依托这一平台,杨凌将进一步整合企业、高校、政府科技力量,创新体制机制,在推进粮食优质高产的同时,打造种业大品牌。

麦田“战疫”保增收

“十七连丰”这四个字,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眼里,来之不易。2020年,小麦条锈病在陕西省扩展蔓延速度加快,为30年来陕西省最严重年份。从去年11月份开始,康振生团队就分别前往四川、湖北、河南、北京、山西、甘肃等地调查条锈病发病情况。他们的团队,已经在我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西北“越夏易变区”坚守近40年。

通过多年科研攻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在小麦条锈病精准化监测预警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监测预警系统通过传感器监测、孢子捕捉,形成最终的预测结果,发给各级植保站和政府部门指导病害的防控工作。有了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支撑,加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几十年探索研究的一系列病害监测模型,这套系统的推广应用不仅可以将小麦条锈病的预警提前20天,还会把发病的程度范围检测得更加精准。

“除了政府重视、资金到位、指导到位以外,技术措施、无人机、自走式喷雾器等科技手段也极为重要。这是一场全方位出击的战役。可防可治、有病无灾是我们的目标。”康振生说,2020年陕西小麦条锈病防治效果在90%以上,即发病范围内90%的病害得到控制,损失率2.8%,挽回损失62.3万吨。如果防控得不好,可能损失是15%。

多年来,为了筑牢小麦病虫害防护网,“杨凌科技”一直为“破题”病虫害努力着。

藏粮于技“慧”种地

加强田间管理,藏粮于技,为粮食丰产增添不竭动力。

“就近期可能发生的干旱、病虫害等情况,各地植保站、种植大户要做好信息沟通,强化技术措施落实,才能确保冬小麦长势良好,为夏粮丰收做好基础保障。”今年2月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栽培专家张睿在田间指导小麦生产时说。“根据最新气象情况显示,陕西省迎来的降温降雨,这对当前麦苗生长有利。对于部分未做灌溉的地区,可以在雨期雨后追加尿素,依然能够促进苗子茁壮生长。同时也应提前做好3月底4月初的倒春寒预防。”

今年5月,一场小麦交互式沟穴播技术“考试”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斗口农作物试验示范站举行。“用这一技术,可增加麦穗的穗粒数1—2粒,一亩地可以增加40万到80万粒数。亩播种量从7公斤增加到30公斤,相比其他栽培技术具有明显优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海江波教授说,目前,已有公司与他们签订了5000亩“穴播”新技术推广协议,将进一步验证这项技术的大田应用。

丰富的科教资源一直是杨凌农业科技的最强内驱力。开展小麦“穴播”技术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斗口农作物试验示范站,近年来先后示范推广小麦宽幅精播、玉米防缠绕免耕深施肥精播等10多项技术,小麦、玉米节支增产增效技术面积3800万亩,新增纯经济效益2600万元。

杨凌示范区成立20多年来,充分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区内农科教资源优势,组织近7000名农业科教人员躬耕碧野,深入了解农业生产一线问题和需求,将贴有“杨凌标签”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机制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

丰产的背后,那一颗颗金黄饱满的麦穗里,饱含着的是农家人的致富经、育种人的工匠情,还有农科城的科技范儿。

84岁高龄的赵瑜研究员察看小麦长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团队调查条锈病发病情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斗口农作物试验示范站。

编辑:秦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了解陕西大事 关注陕西头条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邮箱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宣传自律管理承诺书

Copyright ©2006-2022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