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贺桐 尚洪涛 李亮
吼一声秦腔豪迈激昂,唱一曲秦腔婉转悠扬,近日,2021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在西安举办,包括秦腔展演、论坛、惠民、嘉年华4大板块20余项活动,11部秦腔大戏和17个秦腔折子戏参加展演,为广大戏迷带来一场文化盛宴,也让秦腔成为三秦百姓热议的话题,在年轻人中为秦腔“圈粉”。
秦腔发源于秦、陇、晋地,广泛流行于陕西、甘肃、山西、青海、宁夏、新疆、河南等地,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在弘扬优秀传统、引导社会正气、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演期间,《关西夫子》《锁麟囊》等诸多来自西北五省区的优秀秦腔剧目,亮相西安的各大剧场,赢得了满堂彩,将让秦腔激昂的旋律响彻三秦大地,唤醒人们关于秦腔的记忆,使之奔涌在每个西北人生命的长河当中。
有人说,秦腔是流淌在秦人骨子里的血液,是西北人民的精神食粮。早在2006年,秦腔就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说,秦腔不仅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国戏曲文化发展的根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秦腔新编历史剧《李白长安行》亮相会演,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秦腔因其表演的朴实、粗犷、豪放和富有夸张性,被誉为“陕西的摇滚”,它和所到之处的民间俗乐及地域方言结合之后,逐步形成了遍布全国的梆子腔系统。
秦腔是凝聚三秦之魂,弘扬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其中的则是关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秦腔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面临着发展困境,为此,传承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秦腔具有重要意义。
为保护好传承好秦腔,让秦腔的艺术魅力在新时代发扬光大,今年,文化和旅游部首次设立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每三年一届,是目前全国最高规格的国家级秦腔艺术盛会,也是促进秦腔剧种交流、创作及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文化品牌的全新平台。
除一批精彩剧目集中亮相外,会演期间,还组织开展了戏曲惠民演出、秦腔电影展演、秦腔主题服装秀、秦腔快闪等形式多样、受众面广的秦腔体验活动,让群众在生活中感受秦腔艺术之美。
“一碗热面一台戏,扛着锄头去种地。”在陕西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也足以说明秦腔是民众茶余饭后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从八百里秦川到千里陇原,从宁夏平原到青海湖畔,秦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每年传统节日,都要在村里搭台唱“大戏”,田间地头,农民们在劳作时,收音机里播放的往往就是秦腔。
在古城西安,环城公园里几乎每天都有许多秦腔爱好者自发地聚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个秦腔自乐班。吹的吹,拉的拉,唱的唱,好不热闹,他们里面有中老年人,也有年轻人,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只要你愿意唱,都可以上去展示一番,每隔一段时间,还会组织“挂衣”带妆演出。
秦腔传统戏《潞安州》亮相会演,秦腔表演技艺质朴、粗犷、细腻、深刻、优美,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程式严谨,技巧丰富。秦腔特技则包含趟马、拉架子、吐火、顶灯等,其中“吹火”之于秦腔,曾相当于“变脸”之于川剧,依中国传统戏曲班社传统,配方和技巧素来秘不示人,这每一种绝技都充满着极强的表演性,甚至让很多第一次看的观众叹为观止。
秦腔所演的剧目数以万计,传统剧目大多出自民间文人之手,题材广泛,内容纷繁,因时代久远,佚散颇多,据统计仅存约3000多本。这些剧目主要以反映历史事件的悲剧、正剧居多,表现民间生活、婚姻爱情的剧目有占有一定比例,历史剧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其他题材还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
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说,妆容则主要分为净扮、俊扮两种形式,在不同的角色、人物中,表现复杂、变幻无穷,在勾画脸谱时遵循历史以及人物特质、甄选明朗化的色彩和人物特点进行棉布化妆。如今,随着新编历史剧、现代戏的创作演出增多,舞台化妆人员的专业化,特定历史人物的个性化妆容和现代戏的妆容越来越多。
秦腔的伴奏乐队俗称场面,乐器主要包括板胡、二胡、笛子、唢呐、三弦、鼓、锣、铙、钹等,传统的秦腔伴奏乐队是文场在舞台的左侧,武场在舞台的右侧,一般是文场8人,武场5人。如今伴奏乐队多是中西混合乐队或中型民族乐队,所以一般乐队都在乐池里面。
不可否认的是,在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娱乐方式日益多样的今天,戏曲观众老化、分流的现象比较突出,秦腔经典戏大部分是苦情戏,年轻人爱看、愿看的少了一些,传统戏曲显得越来越不景气。为此,会演期间召开了“秦腔与中国戏曲现代戏”学术研讨会,交流秦腔艺术创新发展的经验做法,探讨中国传统戏曲传承发展的新路径。
会演当中,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就是由长篇叙事诗改编而成,展现了七十年前宁夏盐池周边地区人民走上革命的艰辛历程,表现了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愿望。同时,这部秦腔现代戏在传统舞台的基础之上,引入了钢琴伴奏下的唱诗班元素,中西艺术相互碰撞,受到了包括青年群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喜爱。
检验秦腔是否繁荣,既要维护原有戏迷观众,又要让更多人对戏曲产生兴趣,进而真正喜爱并尊重传统文化。加大秦腔艺术宣传和普及提高的力度,通过跨界和出圈形成新时代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秦腔,让人民群众在生活中感受秦腔艺术之美,如今已渐渐成为秦腔从业者的共识。
吸引年轻观众成为秦腔的“铁粉”,最终靠的还是演员对秦腔艺术一丝不苟的传承和深厚的功力。可收入低、待遇差,训练周期长,戏曲演员的培养就如同大浪淘沙。面对近年来秦腔事业发展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状,省戏曲研究院招收培养了十期学员培训班,作为戏曲后备人才的有力补充,构筑起陕西戏曲人才队伍发展的“蓄水池”。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传统的戏种,传统的艺术,为什么能代代传承,也许就因为秦腔取之于民间,来源于生活,是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诉说着他们的心声,讲述着他们的历史,在“秦腔”二字里,包含着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这门艺术也早已深入他们的心灵和血液。
世相,镜头里的陕西人。
编辑:贺桐
忒色 龙湖西安香醍天街,致力于打造满足顾客购物、休闲、社交及娱乐等需求的品质生活空间,为亲子家庭成长之路提供美好的品质生活陪伴,而以其卓越的产品质量和创新精神闻名全球的知名玩具厂商多美卡,也始终坚持以玩具激发孩子们的内心热爱,鼓励孩子们勇敢追梦 2025-07-31
忒色 ◆早餐 2025-07-30
忒色 “院子收拾干净后,特别受前来研学的团队和避暑游客欢迎,房间早早就被预订完了 2025-07-29
忒色 本报记者 刘枫摄本报讯 (记者 刘枫 王姿颐)7月27日,在第十一届中国—东盟青年精英交流节青年和平对话会上,由西安外事鼓乐团13名艺术家演奏的唐代宫廷乐舞《七德乐》,赢得现场中外嘉宾的阵阵掌声 2025-07-28
忒色 这是西安铁路局开行的首趟红色照金旅游专列,旨在通过“全民健身+红色教育”的创新形式,让游客在旅途中触摸革命历史,感悟革命精神 2025-07-28
忒色 本报记者 李旭佳文/图毛茸茸的圆耳、微龇的小尖牙……近几个月,中国潮玩泡泡玛特旗下IP——Labubu在全球掀起热潮!从“00后”王莎莎对收藏超50件Labubu玩偶的热爱,到二手市场限量款溢价超200%的疯狂 2025-07-23
忒色 2025-07-21
忒色 7月15日,“2025著名媒体+网红大V恩施行·走进地心谷”活动的探访团成员作为蝶舞清江·恩施地心谷景区全新科技游览项目的首批体验者,在产品全球首发式结束后,搭乘悬崖列车与“探险方舟”,贴壁“飞行”,探秘地心,解锁“地心引力”新体验 2025-07-16
忒色 活动期间,游客可在爱菊健康文化体验园内观光游玩葫芦种植区、丝路好物区、非遗体验区、趣味游戏区四大主题区域 2025-07-11
忒色 宝鸡市文物普查队发现博山盖绿釉陶奁博山盖绿釉陶奁(资料照片) 2025-07-01
忒色 选手返程行囊满载特产,化身移动的“麟游名片”,推动农特产品依托赛事走向全国 2025-06-30
忒色 6月25日至27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陕西省濒危剧种展演在渭南大剧院上演。 202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