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李光
在西安兴庆宫公园和长乐公园等地,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头戴帕帕,手摇木纺车的老人义务表演手工纺线,他使用的木纺车已家传五代,有120年历史。一团棉花在他手里一拉一捻便成了细细棉线,随后被卷成穗子(棉线卷),神奇的过程令人称奇。老人不但手艺精湛,口才也十分了得,诗歌、段子张口就来,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只要他来表演,周围便一片热闹,老人的木头纺车已成公园一景。
老人名叫刘树峰,今年60岁,临潼何寨乡人。出于好奇,不断的有市民上前体验一把,刘树峰来者不拒,耐心讲解纺车工作原理,手把手练习操作要领,让大家在娱乐中学习纺线技艺。两年来,刘树峰已教过千余人学习纺线,自己也成了公园里的“网红”。
刘树峰生长在临潼农村,父母靠种地养活6个孩子,窘迫的家境使得家中生活所需只能“自力更生”,祖传的纺车和织布机勉强满足了一家人的穿戴,穷人家不养闲人,刘树峰7岁就跟着母亲学会了纺线,在家里,母亲和妹妹织布,他和3个哥哥负责纺线,此外家里的粮、油、菜、也靠自己种植。一家人终年劳作只为了吃饱穿暖。
在刘树峰的记忆里,他12岁以前没有穿过买来的衣裳,都是捡拾哥哥穿小的土布衣裤,土布衣不耐穿,轮到他时早已打满了补丁。有一次他在学校时裤裆不慎扯开,引来一片嘲笑,他哭着跑回家让母亲给他买新裤子,母亲含着眼泪直摇头,帮他补好裤子后,一路将他送回学校。
高中毕业后,刘树峰跟着亲戚出外打工,从事管道铺设和维修工作,常年风餐露宿,居无定所,为了谋生,他咬牙坚持了下来,一干就是30年。这期间,家中经历了一系列变故,父亲、哥哥和两个弟弟相继离他而去,祖传的纺车和织布机也不知去向。2012年,刘树峰只身来到西安,在一家企业当管道工,虽然收入不高,但不用风餐露宿,在他看来,城市生活比农村好太多了。
住着十平方米的出租屋,三餐自己做,年岁渐大的刘树峰感到继续从事重体力的管道维修工作不是长久之计,时常琢磨着换一种活法,干个手艺性的事情,不要再爬高下低讨生活,无论怎样,他都要想办法留在城市。
2017年初夏的一天,刘树峰在临潼一个旧货市场里无意中看到自家丢失多年的纺车,他喜出望外,经过与摊主商议,以100元买回了纺车。这台纺车在刘家传承五代,纺车上每一条木纹、每一块疤痕他都清清楚楚,纺车勾起了他全部的童年回忆。刘树峰将纺车带回西安,让它陪在自己身边。
刘家的木轮纺车是典型的关中农村纺线车,榆木骨架、8翅纺轮、直角拐子、斜角定子……整座纺车不用一根钉子,全靠榫卯连接。刘树峰用了3天时间将纺车拾掇利索,他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以后靠传统手艺吃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纺车失而复得之后,刘树峰一有空就坐在纺车前练手,手工纺线的难点在捻时力度的掌握,棉花抽丝时要拉得轻而连贯,拉快了容易断线,拉慢了导致线条疏松无法使用,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练出适度的手感,刘树峰并不觉得麻烦,反而乐在其中,经过一个月练习,刘树峰已能熟练地纺出整穗棉线。他给自己定下任务,一天最少出3个穗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爱纯天然的棉纺织品,粗布床单、粗布褂子、粗布鞋等走俏市场,织布作坊的棉线需求量很大,这让刘树峰看到了商机,他带着自己的棉线到处推销,为了让客户相信自己的棉线是手工捻制,刘树峰经常拉上自己的纺车见客户,现场做示范,请客户对比验货。
手工捻制的棉线价格较贵,一个穗子可卖15元,刘树峰每月能卖出130个穗子,收入近两千元,再加上他开三轮车为客户送货的收入,已经能够满足日常开销。成功“转型”让刘树峰开心不已,自己给自己打工,干多干少归自己,他没想到儿时学会的技术成了老年谋生手段。
两年前的一天,刘树峰偶然路过兴庆宫公园,看到公园里锻炼、娱乐的市民很多,许多人在展示舞蹈、太极拳等才艺,引来阵阵喝彩,心里痒痒的刘树峰心想何不将自己的纺车搬来亮骚一把,说干就干,当他将纺车摆在公园里纺线时,立即遭到围观,大家对这种古老的机器充满好奇,许多年轻人看后才知道一团棉花要经过这么复杂的工序才能制成棉线。观众的热烈反响出乎刘树峰意料,自己的技艺被大家认可并得到掌声。他感受到了从未有有过的尊重和自豪。
“首秀”成功后刘树峰信心大增,只要有空,他便拉着纺车到公园为大家表演纺线,并热情邀请市民体验,开始时大家有些顾忌,刘树峰反复解释玩纺线分文不收,时间一长,他的纺线摊成了公园里最热闹的地方。
手工纺线没有文字教材,农村人靠口传心授传承技艺,学会纺线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亲自上手,反复练习,时间一长手感自然就有了。刘树峰感慨农村好多老行当都消失了,就是因为传承人断档,非常可惜。
从2018年到今天,刘树峰表演手工纺线已有2年,他的纺线摊已成公园一景。有市民带着孩子从咸阳、宝鸡赶来学习纺线,还有一位老者对着他的纺车深深鞠躬,说看到纺车就想起了已经离去的母亲,最让刘树峰感动得是一位家在渭南的的老人,专程坐车给他送来一筐棉花。自己只是一时兴起为大家表演纺线,没想到得到了这么多的喜爱和支持,这让他受宠若惊,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传播民间传统技艺。
每周3次去公园表演已成了刘树峰生活的一部分,在受到大家欢迎的同时,各种风言风语也从未间断过,有人说他像个叫花子,影响市容,有人说他脑子进水干傻事,还有人说他动机不纯想出风头。刘树峰一肚子委屈,自己贴钱贴时间义务表演,传播传统技艺何错之有?
两年前,刘树峰一时兴起开始表演手工纺线,没想到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和支持,2年坚持下来,自己已成了“网红”,还有了一批粉丝,融入城市生活让他对西安有了归属感。刘树峰打算将义务表演坚持下去,等有些积蓄后再置办一台手工织布机,办一间作坊,展示和传授观众民间的传统技艺,让大家看到老陕的昨天,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世相,镜头里的陕西人。
编辑:钟莹
忒色 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打造“河庄坪村晚”,村歌村舞精彩纷呈、安塞腰鼓豪放激昂、乡村市集人声鼎沸……充满乡土气息与欢乐氛围的“村晚”为来河庄坪镇体验窑洞民宿的游客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陕北文化盛宴 2025-08-21
忒色 8月6日,人民网推出报道《店里的“老外”越来越多了》,同样以“老外”热门打卡城市——西安为例,解读“中国的吸引力从何而来”,在这篇文图、视频报道中,外国游客在西安做陶俑、品美食、穿汉服,忙得不亦乐乎,折射出持续升温的“China Travel”热潮 2025-08-12
忒色 展会同期将举办第九届世界无人机大会西安峰会等重点活动,将邀请近百余名行业专家出席并发表演讲,为行业赋能,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2025-07-25
忒色 当青铜器饕餮纹饰在研学少年的拓片中浮现,当《诗经》雅韵随啤酒泡沫升腾——这个夏天,岐山县以一场持续4个月的“寻周记”周文化系列活动,让沉睡3000年的周礼文明走出典籍、融入市井,在古今碰撞中奏响新的乐章 2025-08-11
忒色 长安镇副镇长朱晓静介绍,除了设立文共体分中心外,长安镇按照境内3条河流划分片区,组团式设立3个联合子中心,形成“1+3+N”的文化服务网络 2025-08-08
忒色 她创办的陕西嘉林乐世达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与宝鸡市渭滨区经二路街道携手设立“蒲公英”社区工厂,以文创手工钩织为支点,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灵活就业机会 2025-08-08
忒色 赛事丰富多彩 激发群众活力——陕西全民健身活动扫描八月二日,第二十届“白桦林杯”川崎羽毛球公开赛拉开大幕 2025-08-08
忒色 神话里的“哮天犬”原来真的存在! 韩城芮国遗址博物馆展出的中华猎犬骨骼系“哮天犬”原型狗是人类的朋友 2025-08-07
忒色 土尔扈特部的东归之路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也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代价,才最终成功抵达新疆 2025-08-07
忒色 按照专家的推测,这应该就是大名鼎鼎的龟兹乐舞《苏幕遮》 2025-08-07
忒色 龙湖西安香醍天街,致力于打造满足顾客购物、休闲、社交及娱乐等需求的品质生活空间,为亲子家庭成长之路提供美好的品质生活陪伴,而以其卓越的产品质量和创新精神闻名全球的知名玩具厂商多美卡,也始终坚持以玩具激发孩子们的内心热爱,鼓励孩子们勇敢追梦 2025-07-31
忒色 ◆早餐 202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