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南麓的苍翠褶皱间,汉中留坝县正以一场“生态与经济的共舞”,书写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鲜活答卷。这片森林覆盖率高达92.03%的土地,不仅是4367种生物的家园(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物种15种),更通过科学的转化机制,让“沉睡的生态资产”成为滋养百姓生活的“甜蜜源泉”。
01、从蜂箱到餐桌:生态馈赠的“甜蜜转化”
盛夏的武关驿镇,原木蜂箱在山峦间错落排布,群蜂振翅与涧水潺潺合鸣,奏响丰收序曲。上南河村养蜂大户刘江与父亲连夜采收的第一批蜂蜜,金黄透亮、甜润醇厚——这是毗邻摩天岭保护区山泉滋养、百花精华凝结的馈赠,更因“经年不晶”的独特品质,通过线上平台积累了扎实口碑。如今,刘江的两百余桶中蜂年产蜜约1500斤,年入四万余元,这份“甜蜜事业”不仅富足了自家,更如蜜般浸润着乡邻的生活,带动十余户乡亲跟着学技术、拓销路。
这并非个例。在留坝,11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构筑起“味道秦岭”的品牌矩阵,香菇、土蜂蜜等农产品因生态背书增值30%;中药材产业更年产值达3.02亿元,让大山的馈赠真正走进市场、走进千家万户。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当地对蜜源植物、中药材原生环境的严格保护——养蜂区严禁农药喷洒,药材种植遵循“仿野生”标准,让经济收益与生态保护同步生长。
02、从秘境到热土:生物多样性的“经济密码”
留坝的神奇,在于它让“万物和鸣”的生态画卷,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而这背后是对生物多样性的精心呵护。
2024年秦岭鸟类观察赛上,48小时内记录到158种鸟类的消息传开后,当地民宿预订量瞬间暴涨300%,“一房难求”成了生态吸引力的最佳注脚。但热闹背后,是“生态承载力红线”的严格守护。如今,研学少年在苔藓石上描画蝶翼,观鸟者用镜头捕捉云端羽影,濒危的尖头大吻鲵在清流中划弧,水青树随风轻拂……这些曾藏于深闺的“生态瑰宝”,在保护中成为吸引游客、激活消费的核心资源。
这里是“秦岭物种基因库”,更是“生态经济试验场”。当生物多样性从“保护课题”变成“发展资本”,每个物种的存在、每片森林的呼吸,都开始产生经济价值,形成“保护—增值—再保护”的良性循环。
03、从理念到实践:人与自然的“掌心相握”
留坝的成功,离不开一套“八位一体”的生态保护智慧体系——政府划红线、企业守标准、社区担责任、科研强支撑。县政府划定1200平方公里生态保护核心区,建立“县—镇—村”三级巡护网络,53支民间巡护队常年穿梭山林,记录物种变化、排查环境隐患;与科研机构合作建成秦岭生物多样性监测站,布设130台红外相机,实时捕捉林麝等珍稀动物踪迹。
保护理念更融入生产生活细节:民宿建设限高3层,采用本地木材;香菇种植使用天然菌棒,废料还田养林;蜂蜜采收遵循“取半留半”原则,保障蜜蜂越冬口粮。当绿色理念渗入民宿的檐角、香菇棚的菌香、蜂蜜罐的甜意,“保护”便不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化为泥土里生根的藤蔓,缠绕在每个人的日常中。
如今的留坝,用实践证明:绿水青山不仅是自然财富,更是经济财富、幸福财富。当人类以敬畏之心守护自然,自然便会以最丰厚的馈赠拥抱人类,让秦岭深处的生物多样性,永远结出甜蜜的“生态果实”。
编辑:朱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