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第三批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名单,汉中市留坝县“激活生态资源解锁秦巴山区‘两山’转化密码”案例成功入选。这一成果不仅是对该县在农业绿色发展领域创新实践的高度肯定,更成为秦巴山区乃至全国生态资源富集地区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鲜活样本。
留坝县位于秦岭南麓腹地,森林覆盖率高达92.03%,被誉为“绿色宝库”“天然氧吧”。全县区域面积197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48万人,长期以来面临着“守着好生态如何富起来”的课题。近年来,留坝县立足自身生态禀赋,积极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两山”转化之路。2024年农业总产值达7.7亿元,同比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84元,同比增长7.9%。
机制创新搭建生态资源转化“桥梁”
破解“两山”转化难题,制度创新是关键。留坝县成立两山生态资源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构建起“一公司两院五中心”工作体系(两山公司;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绿色旅游发展研究院;绿色低碳发展中心、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秦创原留坝两山创新中心、汉中市两山转化培训中心、绿色就业研究中心),为生态资源市场化运作提供“顶层设计”。
通过建立县镇村三级收储流转体系,累计对全县4375处资源建档立卡,整合“资源包”293个,盘活约10万亩闲置林地、土地,获得银行授信15亿元。这一机制不仅让“沉睡”的生态资源具备了资本属性,其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模式更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案例征集活动”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为资源与资本高效对接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经验。
产业筑基让生态优势变经济优势
在留坝县青桥驿镇蔡家坡村的十二元沟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村民将林地流转给森拓农民有限公司后,既能获得租金,又能在基地务工增收。2024年,这样的高标准林下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全县已建成24个,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5.05万亩,“林下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钱袋子”。依托林地资源,留坝县同步推进“林药蜂菌”立体生态种养,全年新发展食用菌3500万筒,林麝养殖规模达3710头,100吨西洋参深加工、秦岭山珍物流园中药饮片加工厂等项目投产,让“山上种树、林下种药、林间养蜂”的生态模式产生叠加效益。
三产融合民宿与文旅激活乡村价值
紫柏街道小留坝村的变化颇具代表性。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收购村民闲置院落,引入专业团队改造运营,通过两山集团获得贷款扩大规模,如今的楼房沟精品民宿已成为秦岭深处的“网红打卡地”,2024年带动村集体流水分成86.5万元。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展民宿182家、农家乐122家,培训民宿管家386人,带动1900多人就业创业。在此基础上,留坝县串联张良庙、紫柏山等核心景区,开发“秦岭之夜·梦回安山驿”沉浸式演出等新业态,年接待研学游客15万人次,“农业+旅游”产值超亿元,休闲农业聚集村规划实现全覆盖,让“看山望水”真正变成“靠山吃山”的新路径。
科技品牌为绿色产业注入“加速度”
科技赋能让生态产品更具竞争力。留坝县与多所科研院校深度合作,组建产业专家技术顾问团,制定“留坝蜂蜜”“留坝香菇”“留坝西洋参”等5项地方标准,开发“药食同源”产品30余款。2024年,全县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2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引进科技创新领域高层次人才46人,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在品牌建设上,塑造“味道秦岭”系列产品38款,品牌农业覆盖率达70%,2024年品牌销售额1.4亿元,同比增长28%,农产品线上销售额5000多万元,同比增长40%。
联农带农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两山集团+强村富民公司”模式,是留坝县保障群众受益的关键抓手。全县57个强村富民公司实施项目23个,带动村集体收入1772万元,为群众分红293.58万元,86.2%的农户嵌入产业链,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深度转变。
从生态保护到产业发展,从机制创新到民生改善,留坝县的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未来,随着“两山”转化实践的持续深化,这片秦巴山地将继续书写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篇章,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经验。(通讯员:廖莎)
编辑:朱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