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兄弟,一种罕见病;两次移植,两种供者,两段新人生。近日,一对来自陕西咸阳、同患“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的兄弟患儿,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通过“脐带血+父源外周血”双路径移植,成功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获新生。
患儿们恢复良好,和科室医护合影。
记者了解到,13岁男孩小安与5岁男孩小康是一对亲兄弟,和许多“黏宝宝”(黏多糖贮积症患者的简称)一样,小安与小康幼时出现异常症状后,曾被误诊为佝偻病、缺钙、生长迟缓。补钙药吃了一盒又一盒,可孩子的状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持续恶化:关节渐渐僵硬,双手变成了难以伸展的“爪形手”,角膜慢慢混浊影响视力,肝脾也逐渐肿大,还反复出现疝气。
2024年9月,经西京医院基因检测,两人确诊为黏多糖贮积症Ⅰ型——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父母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兄弟同患病的概率仅为十六分之一。更让这个家庭绝望的是,该病延缓治疗的“酶替代疗法”单人年费用高达百万元,普通家庭根本无力承担。
医生为患儿做检查
2025年初,兄弟俩转诊至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后,科室医护团队迅速制定个性化移植方案。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移植健康的造血干细胞,在孩子体内重建一座“酶工厂”,从根源上阻断疾病的进展,让身体恢复正常的代谢功能。今年3月,医护团队为哥哥小安找到了一份珍贵的“生命礼物”——一位陌生母亲多年前捐献的脐带血,且与小安配型成功。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航下,孩子顺利完成脐带血移植。
7月,因未找到匹配脐带血,弟弟小康由父亲捐献外周血,完成半相合移植。“我的血液能流进孩子的身体,帮助他好起来,这是父亲应该做的事。”术后,父亲朴实的话语里,满是激动与欣慰。幸运的是,兄弟俩的移植都十分成功,体内缺乏的关键酶活性也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意味着移植达到了预期效果,疾病进展被成功阻断。
如今,小安完成移植已有半年,他的角膜混浊明显改善、爪形手逐渐舒展,已能尝试跑跳;小康出移植仓仅一个月,身体也在稳步恢复。治疗期间,医院还为兄弟俩申请了中国红十字会救助基金,一定程度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移植虽不能抹去疾病旧痕,但能按下病情‘暂停键’。”该院儿童血液肿瘤科潘凯丽主任表示,小康因移植年龄小、病变程度轻,未来极有希望回归正常儿童的生活。
起点新闻记者 李典晴
审核 魏诠 张建成
编辑: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