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种出“旅游饭”、焕发新活力 凤堰古梯田有颜有料有内涵

时间:2024-06-23 09:08:09  来源:西部网  ©原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种出“旅游饭”、焕发新活力 凤堰古梯田有颜有料有内涵

安康市汉阴县两山生态资源资产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翔向记者介绍道,通过对凤堰古梯田的保护性开发,采用“国企带村镇”的模式,利用当地闲置宅基地资源,打造精品民宿项目,促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西部网讯(记者 李卓然 宋洋)从安康市城区驱车向西,沿盘山路蜿蜒而上,云海缱绻,轻抚着黛青色的山岚,美若仙境。大约两个小时车程,便可到达汉阴县凤堰古梯田。

852a94b92038d59cda7bb01bc8454cf2.png

凤堰古梯田。

6月22日,由中宣部组织开展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了这里。从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的“惊艳亮相”,到全国首座开放式移民生态博物馆揭牌,再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名单。15年间,凤堰古梯田形成了“文物+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让曾经守着祖先留下“桃花源”的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已逾250岁的凤堰古梯田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90bfa6f888cabb867ea4a7eaeb9e083c.png

凤堰古梯田。

6月的凤堰梯田秧苗初长,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大如曲池,小似新月。在漫漫云海覆盖下,构成壮丽而隽秀的大地景观。

“以凤堰梯田为代表的古代灌溉工程体系,依山就势,排灌体系完善,充分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安康市汉阴县水利局工程师李权兵介绍说,凤堰古梯田沿着山势修建,呈流线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开挖,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涵养了水源。同时,为了保证水稻种植的用水需求,梯田灌溉引用河水、泉水和局部小气候形成的雨水,水量充足,按照从高到低,通过“田、渠、塘、溪”体系实现了最有效的逐级自流灌溉。

d04ad68ccd45b170e58051f6c4433af4.png

云雾掩映下的凤堰古梯田。

“这样的灌溉体系,与‘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建设理念完美契合,充分利用自然之力,是因地制宜的低影响开发方式。”李权兵说。

凤堰古梯田在形成和发展中将“水系—村寨—梯田—森林”四素同构,集“山、水、田、屋、寨、村、庙、农”为一体,成为我国北方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当代水兴乡村、水富乡村、水美乡村的典范。

f2e0f6b20dcb2382267be578d7b2e0b4.png

云雾掩映下的凤堰古梯田。

自2010年被评为“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以来,凤堰古梯田相继被公布或评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美丽田园、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4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名单。

35aa70ba1a000e718cd9ece0681d2a0b.png

层层叠叠的梯田与白墙黛瓦的村居相映成趣。

那么,怎样让守着遗产的百姓因此受惠?

在凤堰古梯田景区核心区漩涡镇堰坪村,由三座不同风格院落共同组成的民宿集群,在山林的掩映下,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相映成趣。

523e0a2a8217aaced1fa7aa210166b9f.png

凤堰古梯田的牛耕文化体验园。

安康市汉阴县两山生态资源资产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翔向记者介绍道,通过对凤堰古梯田的保护性开发,采用“国企带村镇”的模式,利用当地闲置宅基地资源,打造精品民宿项目,促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随着民宿项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当地村民成为‘民宿管家’,在家门口就能谋得一份工作。”

81023e47c4d3e02e452db6680dc8db10.png

汉阴县漩涡镇吴家花屋。

“聘请当地村民为‘民宿管家’,在民宿里展销当地特色农产品,民宿收益还能让村集体获得分红。”刘翔说,仅2023年,该民宿项目就带动当地群众就业60余人,促进当地增收120余万元,村集体分红8万元。

d57b7fb061768b3c5fcb8cd7a76316fb.png

采访团正在采访。

眼下,在维护凤堰古梯田原始风貌和人文景观的基础上,当地还积极打造梯田景观旅游观光线、建设山地游览观光区、梯田景观观光区、客居文化体验区、梯田小镇度假区,形成“凤凰云海”“双龙戏水”“堰坪落日”“凤江茶园”等“一线四区十点”特色旅游景区,让这里成为休闲养生、摄影、绘画及文艺创作圣地,春观菜花飘香,夏享耕作插秧,秋品金色稻浪,冬赏雪落山庄的人间福地。

b1135a90630f34755a16e8534d789a89.png

采访团正在采访。

“在这里看见的,满眼都是绿色,说明咱们这里为绿水青山和生态保护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这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工人日报社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羡茹在参观完凤堰古梯田时由衷地赞叹道。

“在凤堰古梯田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始终秉持‘保护、传承和利用’原则,通过多业态融合,让老百姓参与其中让农旅产品附加值变得更大。”凤堰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馆长兰宗表示,通过文物的利用以及旅游产品的打造,串点成线,让沉寂在大地上的文物“活”起来,真正让绿水青山这样的生态资源转化成金山银山这样的社会效益。

编辑:刘思雨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