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知道丨陕西省十七运会热力来袭,首次担纲主要承办城市的榆林有多“扛硬”?

时间:2022-07-14 16:15:35  来源:西部网  ©原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秦知道丨陕西省十七运会热力来袭,首次担纲主要承办城市的榆林有多“扛硬”?

本次省运会将于8月6日至11日在榆林市举办,这既是十四运会后,陕西省举办的又一场体育盛会,又是榆林市首次“挑大梁”承办的运动盛会,对榆林市和陕西省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0d436b878d70f86af50512e41c8e021d.jpg

7月10日,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简称“省十七运会”)火炬传递正式开始,在榆林市榆阳区,60名火炬手从榆林钟鼓楼,到九曲广场、红石峡,最终抵达城北的镇北台。

本次省运会将于8月6日至11日在榆林市举办。这既是十四运会后,陕西省举办的又一场体育盛会,又是榆林市首次“挑大梁”承办的运动盛会,对榆林市和陕西省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全省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榆林市对陕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居高不下。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榆林市也在深入推动乡村振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治理水土流失等方面卓有成效。作为陕西省最北、省内资源富集的地市,榆林的“一呼一吸”对陕西省有着加速脉搏的重要作用,这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与陕西省的进步紧密相连。

a6a8466d142f5705f5b0d929e0612bb0.jpeg

陕西省运动会是我省竞技水平最高、规模最大、辐射带动作用最强的综合性运动会,自1952年开始,每四年举办一届,已连续成功举办十六届。

第一届到第十四届省运会均由省体育局在西安承办,但从2014年的第十五届省运会开始,省运会承办工作交由全省各市、区来承办。这一改革,带来了新的气象:省运会有了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的吉祥物、会徽、主题口号等,各地市兴建场馆,对推动承办城市综合发展效果明显。

980d77c1cae73949443d3b78bd2e29f4.jpeg

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吉祥物和会徽。

这次,为了办好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榆林更是频放大招。

最吸引眼球的便是此次运动会的主场馆——榆林市体育中心,极目远眺,场馆外部由金色铝板拼成了极富魅力的造型,宛如一顶“沙漠之冠”,在冠冕之内,看台上巨大的“YU·LIN”也彰显出榆林的自信与活力。

150d0c458bb374e34dd22e0f820bde3b.png

榆林市体育中心。(资料图)

该场馆于2019年2月21日开工,直至2021年9月30日完工,建筑面积5.2万余平方米,可容纳3.2万名观众。场馆将环保和绿色建造发挥得淋漓尽致,看台板采用了工厂化预制清水混凝土,大大减少了使用传统工艺造成的物料浪费和建筑垃圾,是榆林当地装配式建筑应用的一大看点。而在体育馆和游泳馆大面积采用的导光管,能够将自然光导入比赛场馆,非赛时也可以满足采光需求,极大节省照明电力。

包括榆林市体育中心、驼峰文体馆、米脂体育综合馆等在内,本届省运会涉赛场馆共计30个,其中新建11个,改造提升12个。这些场馆凝聚着榆林的智慧与汗水,为省运会注入来自陕北大地的朝气与力量。

此外,榆林市为本届省运会专门设置了运动员村,这是我国省运会历史上的“头一遭”。设立运动员村,除了能为赛会成员提供舒适放松的休憩环境,也能服务于榆林发展,赛后运动员村将作为人才公寓,立足城市发展规划和功能布局实际,为引进的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舒适、稳定的居所,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0adb5cb16952d8136e78a67e1d6893f3.png

榆林市运动员村。(资料图)

不仅是场馆及附属设施,省运会为榆林带来的,更是全市城市品质的大提升。包括城市道路及配套设施提升、涉赛道路沿线景观提升、照明及景观亮化提升、市容环境整治提升在内的项目,为榆林打造了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美丽的市容市貌,有效提升榆林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和竞争力。

省运会作为“杠杆”,极大撬动了榆林市新一轮的发展,为榆林加速蝶变而奠定坚实基础。

榆林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为打造一个“绿色、和谐、活力、开放、特色”的运动会而不懈奋斗,这样的努力也将反哺榆林的高质量发展,为榆林、为陕北书写出更美好的新篇章。借着省运会,我们需要将更多目光转向这座坚韧不拔,历久弥新的陕北城市。

f64fd3d468f35792d1d07665111b9e59.jpeg

近些年来,榆林发展极为迅猛,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曾经的榆林,过半的面积被黄沙覆盖,毛乌素沙漠侵蚀了农民们的万顷农田牧场,沙尘暴刮乱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只有治沙造林,才能过上好日子”,70多年来,榆林以每年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治沙造林,用2360万亩葱郁的绿林,为陕北树起绿色的防线。

ad1e49bf884e99cab9f1cf5da811b1f8.jpeg

榆林市榆阳区巴拉素镇白城台村的农田防护林。(图片来源:新华社)

曾经的榆林,黄河在此裹挟着大量泥沙流入下游。为了保水固土护大河,多年来,榆林市筑淤地坝、兴修梯田、治理小流域……系统治理水土流失,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为母亲河再造清流,为我国北方净化水土。

环境上“脱胎换骨”,经济上也要改弦更张。

榆林能源矿产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开发潜力巨大。资源带给了榆林极大的发展,但资源不可再生,若不发展新的产业,未来将面临无从发展的困境。

为了产业绿色转型,榆林针对自身产业特点,选择了以科技创新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转型方向,已经从最初的资源驱动式增长逐渐向科技创新型发展转变。

2021年,榆林实现工业增加值3575.80亿元,十年来年均增长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连续15年稳居全省第一。而成为榆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材料、智能无人、氢能等蓬勃发展,增加值年均增长9%,累计建成新能源装机1340万千瓦,新能源占电力总装机比重达35%……

如今的榆林,兼具古老与崭新,保持着顽强的斗志与不竭的活力,成为陕西省经济重要的增长极,未来,榆林的发展也将成为陕西的名片和标杆。

a49c1c63eeacd31ca565255b34a92169.jpeg

树林环绕的榆林市镇北台。(图片来源:榆林日报)

在今年的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提升榆林交通枢纽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能级,推动榆林高新区提档升级,支持榆林创建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等重点任务。

交通方面,榆林周边与多个省(区)相邻,且自身能源工业发展强势,具有发展交通的必要性。2022年,榆林与西安、宝鸡一道入选一百个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近些年来,榆林市交通网络密度快速增长,截至“十三五”末,榆林全市铁路总里程1369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146公里,榆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250万人次、年货邮超10000吨。未来,榆林将陕西北部交通线路充实,也将带动省内经济的发展,助力陕西省商品“走出去”。

能源科研和节能减排方面,陕西省明确要推动陕北全面加快能源革命、转型升级,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优势、综合协同优势。报告中提到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煤炭分级分质利用”等科研攻关问题也都与榆林息息相关,这些科研问题的试验和应用就在榆林,近年来榆林在陕西省的大力扶持下,发挥榆林能源资源富集和产业基础优势,依托中科院等科研机构、科创新城创新平台、能源骨干企业,加大能源化工领域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全力打通能源科研产业链、创新链,实现“两链”深度融合,促进产业绿色转型,推进“双碳”目标全速实现。

4ef20072e71d62286c2caed521cd402a.jpeg

延长油田杏子川采油厂CCUS(对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

报告也明确,积极推广高西沟村生态治理模式,推动黄河流域淤地坝(拦沙)工程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促进沿黄防护林和黄河西岸绿色廊道提质增效。高西沟村生态治理模式是榆林深入推进黄河流域治理的重要举措,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几十年来为流域内综合治理贡献了极大的力量。

f7716294e910ce2483fffc73ed88097b.jpeg

陕西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满眼绿色。(图片来源:新华社)

榆林高新区是陕西省获批的第五个国家级高新区,也是全国唯一以煤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国家高新区。2021年榆林市规上工业产值首次突破70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55.9%,多个“巨无霸”项目给予陕北发展硬核动力。榆林拥有极强的人才和科研集聚能力,榆林高新区的提质升级,能够帮助落实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大国家战略,强化陕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综合实力,提升黄土高原地区经济效能。

榆林是陕北地区的典型代表,是陕西省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本次省运会将进一步展现榆林雄厚的实力与热情开放的人文魅力,这是榆林开启新篇章的重要时刻,也是黄土高原向外界传达出强劲发展潜力的信号,未来,榆林的发展还将高歌猛进,提振陕西省综合实力持续快速增长。(文/王佳祯 辛思捷 图/陈政宇)

编辑:辛思捷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