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吉祥物。
文/黄谦
2019年8月2日晚,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会徽、吉祥物在西安南门广场发布,正式公开会徽造型,以及吉祥物寓意,这标志着2021年在陕西举办的十四运筹备工作迈向了新的阶段。
据了解,十四运比赛的54个场馆设施将在2020年6月底前完成建设任务并投入试运营。但不少人已经开始担忧赛后场馆的使用问题,十四运新建的大型场馆,赛后如何充分发挥其实用性?如何在全民健身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西安奥体中心概念图。
新建大型场馆赛后为何会陷入经营困境?
为大型赛事新建的大型场馆赛后运营是世界性难题,例如蒙特利尔、雅典、巴西等地奥运会结束后也都存在场馆闲置的问题,造成这样的现象,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或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传统管理方式难以为继。原有的大型体育场馆主要由政府作为供给主体,场馆建设资金、庞大的维护和运行经费给政府带来庞大的财政压力,投资结构单一,初期管理过程中忽视后期维护成本,给场馆运营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在后期管理过程中陷入困境。在行政部门监管下,体育场馆经营缺乏自主权,经营活力差,经营者缺乏积极主动性,未能充分挖掘并开发利用场馆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
先进的管理体系尚未完善。体育场馆的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缺乏整体化通盘考量,我国为大型赛事新建的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大多是为了满足大型体育赛事的竞赛功能需要而建设,建设初期对场馆赛后运营的考虑不够全面,导致赛事结束后,因后期维护费用较高,不能及时向群众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而大量闲置。
体育场馆有效供给不足。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我国大部分城市大型体育赛事资源较为缺乏,承办大型文体活动相对较少,部分竞赛场馆由于功能定位不清晰,设计不合理,导致无人问津、设施长期闲置。
体育场馆空间布局不均衡。为大型赛事新建的大型场馆从场馆规模、体育场馆周边环境、体育场馆基本设备等方面来看,存在部分选址距离市中心及居民生活区域较远,交通网络不完善,不在锻炼者的日常体育活动空间范围内,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导致群众前往锻炼 热情度不高,场馆满足群众全民健身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能力低。
西安奥体中心概念图。
如何避免新建场馆赛后沦为“废物”?
坚持以体为主,突出全面发展。新建场馆在设计建设中要遵循“以体为主”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实现以提供体育服务产品为主体的体育场馆产业多样化全面发展。采取“以体为主、全面推进”的形式,提高新建大型体育场馆的多元供给公共服务硬件能力,通过提供体育赛事服务这一主体产品,进一步增加相关体育服务产品以及餐饮、娱乐、酒店、购物中心等配套服务产品的供给,打造综合一站式体育服务中心,全面有效利用体育场馆的资源集中优势。
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经营方式。从经济学上来讲,适时可需的体育场馆的建设是有限的稀缺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是满足群众对于体育的有效需求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可以弥补场馆有效供给相对不足与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之间的矛盾。在体育场馆的建设运营中,可以通过与学校、企业等合作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打造自己的品牌赛事,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场馆的高效供给。可以在已有基础上围绕“本体化”和“产业化”两个目标,改革创新体育场馆的经营内容和经营方式,鼓励体育场开展多种经营活动,通过委托经营管理方式,以服务外包为主要手段,节约运营成本;通过专业运营方式,以专业场馆运营团队为依托,引入专业体育经理公司对当地的体育场馆设施进行运营、人力资源管理和场馆维护。
改革管理体制,增加有效供给。在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中,应改革管理体制,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结合政府与市场两者的优势,将市场机制引入进来,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角色由“主控方”变为“掌舵者”,展现市场机制的制度优势,投融资结构上由政府为主向多种投融资结构转变,探索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赛后共同运营的管理模式,借助企业在场馆运营方面的能力、活力、资源以及资本等优势,提高体育场馆的运营能力和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和质量。
关注社会价值,满足群众需求。现今对于体育场馆的需求和价值取向已呈现出动态多元化趋势,体育场馆的经营已从单一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追求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二者缺一不可,实现多元产权主体公共参与竞争的公共体育服务的市场化。因此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要具有社会服务功能,满足群众全面多样化的体育健身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提高居民整体素质,塑造人的精神品格,美化城市形象,培养体育人才,鼓舞民族精神等。
全国“全民健身日”主会场活动在西安正式启动。
如何让新建场馆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科学设计选址,明确功能定位。体育场馆的选址要遵循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总体目标,根据区域内体育场馆位置的总体规划进行科学选址。依据城市区域规划建设,立足于动态发展的视角,比赛设置的需要和周边群众健身的需求,谋划在先,从长远发展的眼光布局体育场馆,减少“后赛事时代”体育场馆长期闲置、设施利用率低下等问题的出现。从场馆的规划和初期设计对场馆的公益性、合理性、经济性以及科学性等方面充分进行调研论证,全面考虑场馆布局所能产生的长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更新场馆发展理念,提高大型体育场馆的公共服务能力,优化场馆功能设计。在功能定位方面充分考虑满足体育赛事需要、全民健身、促进城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多元化需要和长远目标,充分发挥场馆的使用价值。
加快网络服务,加强信息管理。“互联网+体育场馆”是利用先进科技信息技术,在体育场馆运营、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场馆管理等方面以互联网为平台而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生态领域模式,以互联网为平台,在管理中运用智能系统管理体育场馆,建立智慧场馆APP,提供网络化服务和信息化管理,一方面可以减少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成本、提高体育场馆运营效率和产业效益,与周边商区、社区共享资源,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发展基于移动客户端的全民健身APP,提供场馆联网健身消费、体育健身电子地图、智慧体育等服务,抓住消费者核心需求,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便捷、高效、精准的服务,提高居民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积极性。
发挥场馆优势,拓展服务内容。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发布《关于推进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的通知》(体经字[2014]34号)进一步推进体育部门所属大型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2016年,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发展群众体育活动、倡导全民健身新时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要求。因此大型场馆应充分发挥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提高公共体育场馆利率用和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需求,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新建大型场馆可以充分发挥其场馆自身优势,与高校教学需求相结合、与专业体育训练相结合、与群众全民健身活动需求相结合,赛事结束后可按功能划分,后续开展以满足大众体育锻炼为目的的全民健身活动、以提高大众体育技术为目的的长期培训、以承办者为角色的活动实施等。大型体育场馆提供的服务产品也可多元化,涉及体育竞赛表演、竞技训练、健身娱乐、文艺演出、大型博览会、旅游、休闲、物业开发、会展、购物、商务、休闲、广告、出租、体育文化等方面。
融入城市文化,实现跨界融合。第十四届全运会将凸显文化全运这一特色,陕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应充分将体育与历史文化、红色经典加以完美结合,以吸引赛事以及培育节庆为目标,打造彰显地域特色的精品体育文化活动,秉持健康理念,抓住消费者对于健身和时尚的核心需求,有效的满足消费者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身时尚形象,满足身体、精神、心理等多重享受的需求。因此场馆在后期运营中可以把运动和休闲融为一体,建立运动休闲平台中心,实现健康、传媒、休闲、广告、时尚、会展、商务等多业协同发展。
(作者系西安体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高政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