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粮丰景美。9月2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西部网记者走进宝鸡凤翔区彪角镇“吨粮田”示范区,举目远眺,成片的玉米丰收在望,一株株挺拔的玉米秆上,穗苞饱满,金黄的玉米在秋日的阳光下愈发鲜亮,展现出勃勃生机,成为乡村田野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凤翔区彪角镇以打造“吨粮示范镇”为核心目标,围绕“强基础、重科技、聚合力、规模化”发展主线,探索“四链融合”发展模式,走出了宝鸡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彪角样板”,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该镇累计种植粮食13.48万亩,小麦平均亩产516.65公斤,示范田平均亩产达689.8公斤。
凤翔区彪角镇副镇长李明明介绍说,凤翔区彪角镇作为农业重镇,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彪角镇的“四链融合”发展模式,为“吨粮镇”“吨粮田”示范创建筑牢了根基。
严守耕地红线 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筑牢发展根基
据介绍,围绕陕西省粮食生产“吨粮镇”示范创建工作,彪角镇成立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村书记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全面落实“田长制”,设立“指挥田”,严守8.2万亩耕地红线,完成“秋粮扩种”1万余亩,形成党委引领、多方参与的粮食产业新模式。
实施2.5万亩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建成20个百亩攻关田、6个千亩示范方,进一步实现“小田并大田”。推进农业机械化、粮油绿色高效提单产等5个项目,配套大型机械13台、其他设备51台,为种植户提供增产补助246万元,建设6个烘干仓储场地,为群众免费落实统防统治5万余亩。
慧农精管延伸产业链 科技赋能提高粮食产量
彪角镇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培育4个农技田间培训学校;制定布局实施意见、明确3~5个主栽品种,推行药剂拌种、精量播种等技术,建立1万亩优质品种繁育基地,示范区良种覆盖率达100%。以小麦“3335”、玉米“5335”技术为重点,推广先进种植模式,引进智能农机装备,开展社会化服务,提升生产标准化水平。
建设1个市级粮食大面积提单产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打造“1+6”示范区,培育30户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户。推行“企业+新型主体+农户”订单生产模式,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实现规模经营。目前,全镇共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48户,流转面积达5.1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3%。
位于凤翔区彪角镇小旗务村的宝鸡农兴轩农贸有限公司就是典型代表,该公司现有2块标准化种植基地、2个现代化加工仓储场所,流转土地面积1500亩,开展600亩粮食种植大田托管服务,有技术人员10人,每亩产值达到4000元,公司年产值可达200万元,带动近200余人就业,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民”互惠互利、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
该公司高产示范“千亩方”优选小麦西农226、西农100、伟隆169等小麦品种,迪卡653、豫单9953等玉米品种;采用小麦宽幅沟播“3335”、玉米增密度“5335”技术模式;严格执行“吨粮田”种植办法,从保墒抗旱镇压、适时化学除草、科学施肥浇水、及时防控病虫等方面做好田间管理,完善“田、水、电、路、渠”综合配套设施,应用新型肥料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落实减量增效。据统计,小麦、玉米亩均产量分别达688公斤、633公斤。
李明明介绍,下一步,凤翔区彪角镇将继续推进粮食单产提升工作,全力建成“省级粮食生产吨粮镇”,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记者 鲁鹏飞)
编辑:朱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