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金熠熠 为什么说宝鸡是“中国青铜器之乡”?

时间:2025-05-23 10:16:49  来源:宝鸡市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吉金熠熠 为什么说宝鸡是“中国青铜器之乡”?

作为周秦文化发祥地、中国青铜器之乡,宝鸡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众多、精品荟萃,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中国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这些承载着三千年文明密码的国之重器,不仅诉说着“礼仪之邦”的精神根脉,更为当代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文化自信的时代力量。

青铜铸文明,文脉贯古今。

作为周秦文化发祥地、中国青铜器之乡,宝鸡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众多、精品荟萃,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中国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这些承载着三千年文明密码的国之重器,不仅诉说着“礼仪之邦”的精神根脉,更为当代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文化自信的时代力量。

近日,2025年宝鸡市周文化旅游节开幕。青铜重器化身文旅融合"活态载体",吉金铸史生动诠释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

5dd8fc89b9bddfc24b46bc4ae01a28d6.png

国之重器“何尊”及其铭文

宝鸡出土青铜器

数量之巨、质量之高冠绝全国

宝鸡素有“中国青铜器之乡”的美誉,自汉代以来,这片土地便不断有青铜器出土。从造型各异的饪食器,到庄严肃穆的礼器,再到工艺精湛的兵器等,每一件青铜器都是一部立体的史书。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认为:“中国青铜器研究中的一系列大问题,都可以通过宝鸡青铜器得到解决的钥匙。”

“每一次与何尊对视,都像是穿越三千年时空,感受着古老文明的呼吸。”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工作人员郑苗在接受采访时感慨,一句“看中国,来宝鸡”的响亮口号,让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一睹国之重器“何尊”真容。

何尊,这件西周早期的青铜酒器,造型凝重雄奇,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其腹底所铸122字铭文,更是意义非凡,其中“宅兹中国”四字,是迄今为止“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将“中国”称谓的实物见证定格在三千多年前。

宝鸡出土的其他青铜器同样闪耀着历史的光芒。自西汉“尸臣鼎”初现世间,至晚清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四大国宝”轰动学界,宝鸡地区累计出土商周青铜器2万余件,其中带有铭文者700余件。

91cd101807901f0ac2d2d5be5ea38cde.png

天盂

以器述史

青铜器解锁周代文明密码

青铜器上的斑驳绿锈下,隐藏着中华文明最早的“国家档案”。在青铜铭文中,常有受祭祖先和做器人的名字,而刻铭文,就是为了记彰功烈、册命赏赐、征伐祭祀、土地交易、法律契约等,其内容涉及国家治理的各个维度。

宝鸡青铜器铭文总量超过西周金文半数。西周晚期的逨盘,内底铸铭文372字,详细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王的历史,印证了《史记》记载周王世系的可靠性;四十三年逨鼎的内壁316字铭文,呼应了《周礼》中的“六廉”;大型打击乐器秦公镈,器身上的135字铭文,生动展现了秦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这种“藏礼于器”的文化现象,也正是周人“慎终追远”礼制观念的生动写照。通过墙盘、逨盘等家族史铭文,可见“世卿世禄”制度下贵族与王室的共生关系;从卫鼎、散氏盘等土地契约文书,可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制度下的产权流动。

f486cc6c4d67b21d24e4b25dc1e7807b.png

户方彝

青铜映礼

续写中华文明新篇章

“这些青铜器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更是周代社会秩序的具象化呈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陈列研究部副主任郭晶指着展柜中的鼎簋组合介绍,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而尊、卣、觥等酒器,则在祭祀仪礼中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敬畏。

2024年12月30日,经过最大规模的一次改造提升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全新布展。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宁亚莹表示,通过投影与三维动画技术,青铜纹饰从器身剥离、旋转、放大,历史不再只是静默的展品,而成为一场可以“听见”“触摸”“走入”的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如今,古老的青铜文化,在宝鸡焕发新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采用VR技术复原铸造场景,数字活化何尊铭文;周原遗址建成考古研学基地,游客可体验陶范制作;文创产品开发中,何尊“中国”铭文化作时代标识,饕餮纹样演绎为时尚符号……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恰似几千年前周人《礼记》中“苟日新”精神的当代回响。

编辑:朱茜茜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