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陕西是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平衡东西部发展的重要支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施低碳发展战略的压舱石。近年来,依托秦创原等创新平台,陕西已经形成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无人机、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展望“十五五”,面临国际产业科技竞争加剧、国内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持续强化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全面系统谋划我省产业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助力构建具有陕西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推动区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以科技创新赋能关中制造业深度转型升级。一是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化升级。以西安为核心,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化研发创新中心,聚焦智能装备核心算法、工业软件等前沿技术研发,加大对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研发投入,在咸阳、宝鸡等市建设智能化制造生产基地,形成“核心研发-周边制造”的协同空间格局。二是完善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生态。依托西安高新区等产业园区,打造集研发、孵化、生产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园区,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技术资源,建设面向电子信息产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三是拓展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空间。将西安打造为航空航天科技创新中心,聚焦飞行器设计、发动机研发、新型材料等关键技术攻关,在咸阳建设航空航天零部件智能制造基地,承担精密部件加工与系统集成任务,在渭南规划无人机试验与应用示范区,发展民用无人机研发、测试及场景化应用,形成“核心研发-部件制造-应用拓展”的区域功能梯度布局。
以绿色低碳智能重构陕北能源产业新体系。一是推动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陕北重点布局大宗化学品产业及化工材料项目,加强油气资源深加工,开发高端化工产品,打造世界一流的能源化工产业基地。以数字技术推动能源化工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实现工业管理绿色智慧化、工业资源循环绿色高效化。二是推动陕北能源与关中制造联动发展。陕北立足能源资源,向上游延伸发展地质勘探、智能采矿设备研发,中游推进煤制油等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为关中提供化工原料和基础材料。关中依托科技制造优势,为陕北提供能源开采装备、化工生产智能控制系统等,向下游拓展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等高附加值制造产业,形成“陕北原料供给+关中技术转化+两地协同制造”的产业链。
以绿色科技激活陕南生态产业新动能。一是推动“生态+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深入挖掘陕南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自然景观等特色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品牌,将文化旅游与康养产业深度融合,以文化旅游活动为载体,融入康养元素,在康养项目中增加文旅体验内容,丰富康养产品的文化内涵。二是推动陕南生态与关中科技制造联动发展。在陕南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中医药等产业,充分利用关中科技制造能力,为陕南生态产业提供上游技术设备与下游产品研发支持,联合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中药保健、旅游文创等产品,建立“陕南原料生产+关中技术研发+两地联合加工销售”的发展模式。
以新质生产力为抓手,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以西安为龙头引领,打造多极支撑、协同联动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一是以西安为核心,打造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将西安作为新兴产业的核心引擎,以高新区、经开区、航天基地、阎良区为重点区域,打造新兴产业集群。高新区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经开区重点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辐射带动咸阳、宝鸡等市新兴产业发展。航天基地与长安区联合发展航天运载动力、北斗行业应用集成系统等航天高科技产业,阎良区聚焦航空产业,打造低空飞行网络枢纽和商用示范高地,形成“阎良-航空”“长安-航天”双核驱动的空天产业带。二是以榆林、延安为重点,打造绿色能源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依托榆林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在定边、靖边等地布局建设百万千瓦级风电、光伏基地,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储能产业,探索氢能在化工、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场景,打造绿色低碳能源产业示范区。依托延安风光资源,扩大新能源装机规模,探索发展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型储能产业,为全省提供稳定的清洁能源供应。立足陕南生态优势,探索分布式能源体系建设,试点氢能制备与应用项目,利用水电资源开展绿氢生产,实现能源领域跨区域协同发展。
强化顶层战略擘画,构建场景赋能、要素聚合的新兴产业发展生态。一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打造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实施重大新兴产业专项,运用“揭榜挂帅”机制,开展“卡脖子”关键共性技术、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突破,实施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工程,打造新兴产业创新策源地。开展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行动,构建多层次产业创新平台体系,做强做优省级创新平台,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建设,培育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高能级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二是拓展技术应用场景,推动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落地。建立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用的对接机制,围绕重点行业,梳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场景需求,引导企业根据场景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实现技术与场景精准匹配。加强场景应用的示范推广,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三是优化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构建优质产业创新生态。加大创新人才培育招引,实施创新人才计划和杰出工程师行动,构建“育+引+留”一体化人才战略体系。深挖数据要素支撑潜力,针对数据制定差异化共享开放策略,布局建设与新兴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基础设施,为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拓展产融合作渠道,完善政府投资基金运作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适合新兴及未来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大未来产业资金支持力度。
(作者:宫汝娜,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