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丨健全内需体系 有效应对国际贸易挑战

时间:2025-04-16 21:14:23  来源:西部网  ©原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专家谈丨健全内需体系 有效应对国际贸易挑战

4月13日,海南迎来了以“共享开放机遇,共创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

4月13日,海南迎来了以“共享开放机遇,共创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本届消博会不仅规模空前,促销效果也十分显著,吸引了全球目光。在近期国际大背景下,如何激发消费活力、健全内需体系,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从而有效应对国际贸易挑战,成为我们亟需关注的焦点。

本届消博会呈现三大特点:第一、展出商品种类多样。设立消费科技、高端食品保健品、全球特色消费等八大展馆,涵盖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健康养生等多个前沿领域,吸引来自71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余家消费企业。第二、高端国际品牌结合国产文化赋能。展区充分融合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与“国货潮品”,推动高端品牌与本土文化结合。第三、创新免税消费场景搭建。实现“即秀即购即提”,77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可免签入境海南,推出包括压缩展品审批时长、提供驻场服务等举措,进一步优化免税消费环境。

借鉴本次消博会的实践经验,可以从扩大需求、优化供给、完善保障三方面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有效应对国际贸易挑战:

一是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激发消费活力。扩大内需成为稳定经济的重要抓手。居民消费是内需的核心,而消费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首先,扩大消费券发放和“以旧换新”规模是短期内激发消费活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在餐饮、零售、文旅等领域发放消费券,可以刺激居民消费意愿,切实拉动内需增长。同时,可以适当增加高端消费品购买优惠力度,减免部分高端产品消费税,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其次,加大对国内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增强其就业吸纳能力。此外,建议进一步扩大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份额,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二是拓展居民财产性收入,提振消费信心。当前,我国居民收入主要依赖工资性收入,而财产性收入和投资性收入占比较低。为应对这一问题,建议推出国产投资组合产品,引导社会零散资本向长期国债、地方基建项目以及半导体、新能源等国产替代赛道流动。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分散个人投资风险,还能为国家重点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通过完善资本市场基础设施,降低居民参与投资的门槛,可以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的包容性。此外,建议提高小额信贷的吸引力度,通过推出消费信贷组合产品、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还款周期等措施,刺激居民对住房等大额消费的支出。

三是协同财政金融工具,优化供给质量。通过提供国内落地绿色通道、减免建设初期所得税等措施,延长外贸企业“三免三减半”期限,吸引高质量外贸产品的国内供给。在一定期限内对外贸企业入驻电商平台提供优惠,在不减弱资质审查的基础上减免其入驻费用,适当降低其建立网上商店的成本,鼓励企业利用电商平台、线下实体店等多种渠道,拓展国内市场销售渠道,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通过组织“外贸产品”国内展会、举办促销活动等方式,避免企业产品短期内积压,同时促进企业与国内采购商的对接合作。考虑在部分旅游热门城市建立外贸消费试点,创新“购物+服务”的融合消费场景,以当地旅游资源带动消费水平。对于受影响的电子产品等高端制造业,考虑由地方政府收购部分股权,以有偿参股的形式为重点行业提供资金支持,并允许关税冲击后通过股权回购逐步退出企业经营。

四是构建应急保障体系,保证内需稳定。可考虑设立大额外贸企业纾困基金,采取“政府主导+机构支持”的模式,为受影响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缓解其资金压力,帮助企业维持运营和稳定就业。对于出口依赖严重的外贸企业(如出口份额占总销售份额的50%以上),考虑给予一定期限内的增值税、所得税减免,例如对地方所属部分免征,降低企业税负,保证其经营稳定。其次,建议同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保证已开工项目资金及时到位。此外,应当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方面要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落实将未就业大学生、低收入家庭等重点群体纳入社保体系,进一步推动居民转移性收入。另一方面,深化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考虑在现有基础上追加财政预算,用于提高医疗报销、失业保障比例,增强居民消费信心,缓解预防性储蓄难题,释放消费潜力。

作者:冯晨,系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王霄阳,系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

审核:康乐群 张建成

编辑:王瑜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