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誓将沙地变绿洲

时间:2020-09-28 18:13:02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陕西榆林:誓将沙地变绿洲

原标题 誓将沙地变绿洲——榆林市推进毛乌素沙地治理纪实9月18日,记者跟随中宣部组织的“中国四大沙地生态修复治理”主题调研采访团来到有着“生态文明画卷”之称的榆林市横山区。在雷龙湾樟子松造林示范区,沿着马路一路前行,只见绿树婆娑,成片成荫。


原标题:誓将沙地变绿洲——榆林市推进毛乌素沙地治理纪实

9月18日,记者跟随中宣部组织的“中国四大沙地生态修复治理”主题调研采访团来到有着“生态文明画卷”之称的榆林市横山区。在雷龙湾樟子松造林示范区,沿着马路一路前行,只见绿树婆娑,成片成荫。

“以前,这里一年四季风沙不断,除了星星点点的骆驼刺,几乎看不到一点绿。”横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党玉飞告诉记者,“如今,这里成为横山最大的一个樟子松集中实施区,区内流沙已达到固定或半固定,乔灌草种群关系稳定,樟子松已茂密成林。”

土地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新中国成立后,陕北地区的干部群众几十年如一日,战天斗地、治沙造林,让860万亩流动沙区逐渐变绿。目前,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陕西,正在向土地荒漠化“动刀”,誓将沙地变绿洲。

塞上榆林“拴牢”流沙形成“绿进沙退”

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位于陕西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它的前锋活跃在陕西境内,面积2.4万平方公里,通称榆林沙区。

毛乌素沙地被称为“人造沙漠”。历史上,这里是以“水草肥美,群羊塞道”著称的塞上明珠,风景宜人。自唐代起至明清,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再加上气候变迁,毛乌素地区逐渐变成茫茫大漠。

新中国成立初期,整个延安以北的陕北地区森林覆盖率降到历史极值1.8%。流沙已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其前锋抵达米脂、吴起一带,榆林城被迫3次南迁,素有“三拓榆阳”之说,形成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

绿色,是榆林人千年的梦想。播种绿色,是陕西人长年的坚守。新中国成立后,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强大政治号召力,当地政府动员沙区群众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治沙活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长城沿线点上建设20个国有林场和10个大型苗圃试验示范区;70年代在线上建设4条大型的防风固沙林带和农田防护林网;80年代面上开展大规模飞播造林和大户承包造林活动。

进入21世纪以后,榆林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等文件,先后开展了三年植绿大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行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榆林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飞跃。

“中国的防沙治沙是从榆林走出来的,榆林成功的防沙治沙经验,正在引领着中国乃至世界防沙治沙工作的走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原局长张建龙这样评价。

科学技术让陕西治沙步伐加快

9月17日,记者来到位于榆林市城北6公里处的红石峡沙地植物园,这里植被丰茂,林荫小道生机盎然,森林特有的清新空气,令人格外放松和愉悦。

沙地上能不能栽植这么多树木?这么好的植被状况会不会造成水分的过度利用和消耗?

“毛乌素沙地处在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上,历史上是森林和草原交错分布的区域,以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通过选择抗旱节水植物物种、设计合理的造林模式,可以形成疏林草地景观。”省林业科学院治沙研究所所长石长春向记者解释。

目前,红石峡沙地植物园2680亩林地生长着500多个植物种,经过63年的生态系统演变,已经形成了森林景观,森林覆盖率达到67%,而地下水位并没有下降,维持在8米左右。

依靠科学技术高效治沙,陕西治沙步伐逐渐加快。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科院组成14支沙漠考察队,其中一支100多人的队伍就驻扎在榆林,开展了我国最早的沙漠治理科学研究。截至目前,三代科技工作者先后攻克了180多项技术难题,取得47项科技成果奖励,并将科技成果逐步推广到整个榆林市及周边省区甚至国外。

“在科技工作者探索毛乌素沙地治理的历程中,有两项研究成果最为典型:一个是沙地针叶树引种造林,一个是飞播作业技术治沙。”石长春说。

1964年,榆林第一代科技工作者从大兴安岭地区引入樟子松,在1.3亩无灌溉条件的沙地上栽植了217株。他们攻克了造林试验、扩大试验等重重难关,已经完全掌握了樟子松育苗、栽植、管护等一系列技术集成措施,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目前,樟子松成林面积超过150万亩,而且每年以10万亩的速度增长,寿命短、易生虫的第一代植树造林主要树种杨树渐被替代。

为掌握榆林毛乌素沙地风沙移动规律及飞播作业技术,省林业科学院治沙研究所研究员漆建忠及其团队二十四年如一日,常年奔波在野外,终于找到利用季风更替规律实现埋种的自然奥秘,并推出了12项关键配套技术,完全解决了毛乌素沙地飞播造林保存率低的问题,使飞播造林保存率从不到1%提高到75.1%,之后在短短的26年时间里“拴牢”了陕西860万亩流沙。目前,整个毛乌素沙地约四分之三林地的基础都是飞播作业技术林地。

用心血书写大漠传奇

在榆林市林业展览馆的大厅里,“不畏艰难 勇于拼搏 矢志不渝 开拓创新——榆林治沙精神”的标语格外耀眼。

“榆林治沙精神是榆林群体精神最集中的体现。71年来,榆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恶劣的自然环境顽强斗争,到如今,绿油油的林草使毛乌素沙地望而却步。应该说,榆林治沙人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英雄。”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贺强说。

在众多治沙人中,被称为治沙“愚公”的郭成旺已经把治沙造林当成一种信念传承下去。如今,他的儿子、孙子、重孙子坚持植树造林,将4.5万亩沙地染绿。他的家乡靖边县东坑镇毛团村,现在不仅再也不惧风沙侵袭,还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基地。

靖边县全国治沙劳模牛玉琴1985年就和丈夫主动承包沙地。他们当时带着5岁的儿子种树治沙,渴望改善生存环境,但治沙还未成功,丈夫就先倒下了。牛玉琴含泪领着子孙,顶烈日、冒雨雪、迎风沙,30多年来造林11万亩。

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乡80%的土地被荒沙吞没,一年四季风沙不断。

为了实现“绿色”梦想,1974年,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女民兵来到当时风沙侵蚀最为严重的补浪河乡黑风口安营扎寨,开启了治沙造林的艰难征程。46年来,她们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修筑饮水渠35公里,让1.44万亩寸草不生、寥无人烟的荒漠沙海变成了如今的绿洲。

还有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他联合其他农户,成立了农民治沙公司,探索新的治沙路径,在毛乌素沙地南缘营造了百余公里长的绿色屏障,综合治理荒沙、碱滩25万亩。

一代代治沙人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力斗“沙魔”,书写出一部可歌可泣的大漠传奇。

大漠驼迹绝,塞上柳色新。目前,榆林市林木保存面积达2248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4.8%,黄土丘陵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平方公里,年入黄河泥沙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13亿吨减少到2.9亿吨。

绿水青山直接带来了金山银山。如今,榆林的风沙区大棚种植、育苗、沙漠旅游等蓬勃兴起,全市从事沙产业的企事业单位达150多家,年产值4.8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在防护林屏障的庇护下,榆林成为陕西马铃薯第一大市、“新粮仓”。

“成绩属于过去,是未来做好工作的铺垫和底气。我们还要在生态空间治理方面,在理念上创新、宏观上把控,在微观技术层面上,要提高森林草原质量和效益,继续加强人工干预措施。此外,还要聚焦短板,开展科技攻关,做好林草这个基础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山区群众的贫困问题。”省林业局副局长昝林森说。

记者手记

让治沙精神代代相传

从黄沙漫漫到满目苍翠,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如今,毛乌素沙地的绿色波涛向榆林滚滚而来。塞上儿女正是在治沙精神指引下,把“山清水秀、地绿天蓝”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也书写出一个可歌可泣的绿色传奇。

翻开卷帙浩繁的榆林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抗争史。昔日的榆林,干旱频发,狂沙肆虐,水土流失,“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正是这片贫瘠而荒凉的土地,倾注了几代人的真情挚爱,他们吹响治沙治土征程号角,毅然挺进黄沙肆虐、广袤荒芜的毛乌素沙地,前仆后继,战天斗地,用汗水、心血,甚至生命,在这片不毛之地播种绿色。现在,榆林市林木保存面积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不足60万亩提高到2248万亩,林木覆盖率由0.9%提升到34.8%,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史上的一个奇迹。

榆林的成功治沙,离不开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榆林市委、市政府历任领导坚定不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扭住治沙治土不放松”,班子换、事不变,一届连着一届往下传、一茬接着一茬踏实干。与此同时,许多被誉为“土专家”“沙秀才”“林草县长”“风沙书记”的治沙能手以实际行动带领群众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榆林的成功治沙,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半个多世纪以来,位于榆林市的省林业科学院治沙研究所在飞播治沙、固沙植物引种造林、能源开发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沙漠绿洲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攻克了180多项技术难题,尤其是首创飞播治沙技术,直接消灭了860万亩流沙中人力、机械无法从地面上到达的近700万亩流沙。

榆林的成功治沙,更离不开常年奋战在一线的治沙英雄。榆林人民在与荒漠的斗争中,涌现出全国劳模、省级劳模、绿化奖章获得者近百人,李守林、郭成旺、牛玉琴、石光银、张应龙等这些刻在沙海深处的名字,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唯有久久为功,一代接着一代干,以更大力度、更实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就一定能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就一定能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植被覆盖的毛乌素沙地一角。

定边县石光银治沙展馆全貌。

治沙标兵张应龙(左)与专家探讨治沙措施。

志愿者义务植树。

编辑:融媒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了解陕西大事 关注陕西头条
  • 书店的N种样子

    忒色 如今,西安还有不少像万邦古旧书房一样的古旧书店,它们开辟出了一个平静独处的角落,为喜欢古旧书的读者留下一方精神家园 2024-04-23

  • 韩城:千年古城传新韵

    忒色 1991年,韩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成立,出台《韩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管理办法》,强化对古城的保护 2024-04-22

  • 繁花似锦 秦韵悠长

    忒色 图为4月14日航拍宁陕县秦岭乡村绿道一角 2024-04-18

  • 曲江文旅2024长安踏春季活动启动

    忒色 穿着华服的“花神”翩翩起舞  4月14日下午,12位身着华服的“花神”现身大唐芙蓉园并巡游,这也意味着曲江文旅2024长安踏春季活动正式启动 2024-04-16

  • “陪拍”消费成西安年轻人时尚潮流

    忒色 一位“00后”“陪拍师”小张告诉记者,最近公园里不少来拍照的人手里拿着反光板、相机,甚至还带了小板凳、折叠梯——这其中很多都是“陪拍师” 2024-04-16

  • 西安打造“微短剧好莱坞”的无限可能

    忒色 演员市场成熟、拍摄场景丰富、制作公司水平在全国都称得上数一数二,西安发展微短剧产业十分有优势 2024-04-16

  • 在农科城奋力奔跑

    忒色 赛事期间,杨凌示范区酒店延迟至15时退房,新增7辆“杨马”专列,赛前赛后安排摆渡车,为参赛选手提供免费营养早餐……今年的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上,还有4120名青年志愿者活跃在赛场各处,提供赛道补给、线路引导、物品发放、医疗救助等服务 2024-04-15

  • 彩鹮的小伙伴也来啦

    忒色 两只彩鹮现身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供图    本报讯 (首席记者 龚伟芳) “彩鹮的小伙伴也来啦!”近日,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又传来好消息,在清明节假期刚刚现身的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彩鹮,引来了另一只彩鹮小伙伴,让人大呼惊喜 2024-04-11

  • 在西安赴一场和飞鸟的约会

    忒色 努力营造全社会保护候鸟良好氛围  眼下,随着夏候鸟的陆续抵达,众多鸟类已开始进入繁殖期,西安迎来新的观鸟季,除了有关鸟类的新发现外,如何保护鸟类、更好地爱鸟也尤为引人关注,这些点点滴滴都折射着西安这座城的生态自觉 2024-04-11

  • 花式出游 拥抱春天

    忒色 4月6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4年清明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花为媒”促进城市休闲和乡村旅游发展,赏花、踏青、乡村、露营、美食等主题游需求旺盛 2024-04-11

  • 年轻人的新潮流

    忒色 如今,“旅游搭子”“健身搭子”“通勤搭子”“逛街搭子”等“搭子”社交逐渐流行起来,成为都市年轻人日常的生活方式 2024-04-11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邮箱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宣传自律管理承诺书

Copyright ©2006-2022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