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秦腔、观社火、信天游、扭秧歌,样样精彩;婚嫁娶、福禄寿、庆丰收、颂太平,幕幕欢腾。凡此种种,经常需要锣鼓打击领舞。在陕西,说到锣鼓,绕不开有“西北锣鼓第一村”之称的杨陵区杨陵街道上川口村。11月9日,记者走进上川口村,探寻和感受这个百年锣鼓村独特的文化魅力。
铿锵锣鼓觅乡情
“上川口村的锣鼓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在300多年的历史渊源中,我们一直延续着制作锣鼓的传统习俗。”行走在处处是锣鼓文化元素的上川口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侯富国告诉记者。
杨凌新声铜鼓乐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声公司”)、杨凌川丰锣鼓产业公司、杨凌半坡鼓厂……村里生产锣鼓的企业大大小小有30多家,新声公司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2011年6月3日,经新声公司申报,上川口村锣鼓制作技艺入选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日落西山到成为产业翘楚,刘家的锣鼓振兴之路走了百余年。“从第一代锣鼓匠人、我的高祖父刘西云,到曾祖父刘天喜、传承壮大家庭作坊的祖父刘存厚,再到独立办厂的父亲刘松林,我们刘家的男娃从小就和手锤、鼓皮不分离。”刘鹏刚是上川口锣鼓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也是新声公司的接班人,从小在铁锤叮咚声中耳濡目染的他,说起关于家族和锣鼓的故事滔滔不绝。
家中一个装满火车票的小篮子,见证了刘松林与锣鼓的不解情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锣鼓类乐器在西北基本饱和,销路紧缩,刘松林开始了走南闯北拜师学艺、开拓市场的漫长旅途。他发现上川口村锣鼓的市场之所以局限在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是因为南方地区的锣鼓与北方是完全不同的种类。通过几年跑鼓厂、进作坊,刘松林不断改进做工、丰富品类,终于将自家原先48个锣鼓品种扩大到能满足全国不同地区需求的106个,也将上川口村锣鼓的销售版图由北方拓展到全国。
“女人会烧火,男人精铸铜,老人善做鼓,青年跑经营。”锣鼓制作技艺是祖先留给上川口村村民的谋生技艺和独特财富。除了几家有规模的锣鼓厂,村里多以家庭作坊为主,手艺代代相传。
今年56岁的上川口村村民蒋展展告诉记者,早些年,从村里的坡塬上来,由东向西一字排开,能看到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堆放如山的鼓板,村中叮叮咚咚铁锤敲打的声音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当时村民争相将制作好的大鼓赶夜路运到西安,一趟能赚500至600元。”在蒋展展的记忆中,当初村里生产的锣鼓以其良心的用料和精细的做工,在外颇有市场,也能卖上好价钱,掀起了村里锣鼓贸易的一波浪潮。
二十世纪末,上川口村锣鼓制造和贸易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全村有28家锣鼓企业和上百家个体私营作坊,生产的锣鼓乐器年产值达8000余万元,带动就业450余人次。很快,村里有了蜚声全国的“锣鼓一条街”,天南海北的乐器采购商、爱好者、艺术家慕名前来,游客络绎不绝。锣鼓不但是上川口人增收致富的手段,也逐渐成为上川口村的文化名片。
在数百年锣鼓制作文化的浸染下,上川口村的锣鼓表演也是一绝。原先每逢农历二月十五老君降圣日,村里就会搭台唱戏,敲锣打鼓,以求福禄。在生生不息的传承中,村民自发组建了锣鼓队,每逢婚嫁吉日、良辰佳节、庆祝活动,充满活力的小伙子、能歌善舞的婆姨、吹拉弹唱的老汉,80多人一拾掇,就是大场面。锣鼓表演不仅滋润着全村老少的心灵,也延展了锣鼓文化的活态传承,让锣鼓文化走进更多人心中。
匠心传承铸精品
锣鼓制造作为土生土长的民间技艺,在几代上川口人的传承中烙上了杨凌独特的文化印记,与风土习俗联系紧密。该村生产的“威风”锣鼓和“妙音”铜器在西北铜鼓乐器行业负有盛名。
为了更好地传承锣鼓制作技艺,从2008年起,新声公司总经理刘松林拜访了村里几位手艺精湛的资深老工匠,追寻前辈流传的匠谚口诀和用料方略,还收集了一些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遗留下来的残缺的原始模具、石鼓、瓦鼓等珍贵实物,组织人员对传统工艺技艺紧急展开保护性恢复和研究,并根据已整理出来的技术数据和自己掌握的手工艺还原了锣鼓传统制作技艺。
朱光普是新声公司的一名铜器锻工,干这行近20年的他,对熔铜、塑形、测音、定音等步骤了然于胸。“制作响铜类乐器,首先是备料。制作响铜类乐器的原料铜以紫铜、锡以云锡为上,含量高方可确保音质,熔炼燃料选发亮、燃烧值高的焦炭。”11月9日,杨凌新声铜鼓乐器有限公司铜器车间里,朱光普一边熟练地把一摞烧红的铜饼放到机器上塑形,一边向记者介绍。
料选好后,就是选工匠、帮手。做响铜类乐器的锻工,要选手脚麻利的男子,方可保证响铜乐器音质纯正优美,音量洪亮悠远。“千锤打锣,一锤定音。”锻工一边喊着“我执金锤锤,打的金蛋蛋;打下铜锣走边关,打下铜钋下江南,打下铜钗上戏台……”的号子,一边抡锤敲打,火光四溅。一时间,工匠、烧火的、做鼓的齐聚一堂,叮当作响,蔚为壮观。历经成百上千锤的锻打,最后在定音区轻轻一锤,便可判断是否达标,这样打出的锣,音准准确,声音清脆而洪亮。
鼓的制作工艺则更精细,做鼓的牛皮需选水牛皮,鼓腔选桑木最佳,鼓槌、锣槌等必选瓷实的皂角木、光滑的枣木等硬杂木。解板画线、泡板晾晒、做鼓腔、钉鼓环、蒙鼓皮、磨油漆,黄铜泡钉钉进鼓皮,红漆层层涂上鼓腔,再绘上象征吉祥的龙……让一面鼓达到完美状态,匠人们既需把握工序,也要打磨细节,虽是力气活,也要下绣花功夫,粗细之间,交替自如。
精益求精的制作工艺将上川口锣鼓送上了更大舞台。 2016年央视春晚的西安分会场,舞蹈家黄豆豆率百名演员表演的《盛世鼓舞》,百鼓齐鸣、百锣铿锵,气势恢宏,舞出西北汉子的彪悍,敲出陕文化的豪爽,节目中直径3.68米、高约2米、鼓面达10多平方米的“中华第一威风鼓”,就出自上川口村。
2017年前后,是上川口村锣鼓生产和贸易的全盛时期,全村年处理原铜近230吨,加工牛皮3万多张,生产铜鼓乐器92个品种、6万余件,产品畅销甘肃、青海、西藏、河南、浙江、江苏等地,还漂洋过海销往东南亚地区。
百年非遗结新果
村民王春耀是村锣鼓队里的一员,她的手机相册里,保存着很多锣鼓表演的照片,照片中的她和乡亲们盛装出场,精神抖擞。王春耀是上川口村锣鼓表演的领舞者,也是致富路上的先行者。
2019年9月,杨陵街道对上川口村进行了淘宝村培育,2020年,全村注册淘宝店铺96个,年销售额达1058万元,上川口村成为名副其实的淘宝村,百姓的日子因锣鼓兴旺,锣鼓借电商名扬四海。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锣鼓产品逐渐沉寂。近年来,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上川口村锣鼓脱下了昔日“中规中矩”的衣服,在传承中华丽转型,走起了“文艺路线”。走进杨凌川丰锣鼓产业公司内,造型各异的锣鼓文创产品摆放在桁架上,太极鼓、拨浪鼓、牛角鼓、花板鼓……一个个工艺考究、色彩明丽的“艺术品”令人目不暇接。“锣鼓不仅仅是能敲能打的‘热闹’,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正是因为被赋予这样的意义,我们在产品设计上进行了创新,从而满足更多人的消费需求。”公司经理刘志斌说。
目前,受疫情影响,村里的锣鼓作坊少了,曾经火热的电商也归于平淡,上川口村的锣鼓产业将何去何从?
在新声公司新建的锣鼓博物馆,记者找到了答案。博物馆占地3000多平方米,总投资1300万元,建成后将是展览、教育、娱乐产学研一体化的锣鼓文化基地。“我们想让锣鼓从乐器走向文创,锣鼓文化元素融入特色文旅。周末带孩子来参观锣鼓的前世今生,再DIY一个小鼓,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喜欢上锣鼓,保护和传承锣鼓文化。”刘鹏刚说。
“文化自信,才能产业自信;产业兴旺,才能乡村振兴。”上川口村第一书记白跃飞说,利用锣鼓制造传统工艺优势,上川口村大力发展非遗游学体验新业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百姓有想头、有盼头、有奔头,让古老而灿烂的锣鼓文化代代相传。锣鼓产业文化的“种子”,已在上川口村扎根、发芽、结果。
编辑:融媒体
忒色 一杯咖啡一份地图,票根经济赋能文旅融合11月3日,由曲江新区文化旅游局和肯悦咖啡联合举办的“金色曲江·银杏咖啡节”活动正式开启,西北首家独立肯悦咖啡店暨陕西肯悦咖啡30家门店也盛大启幕 2025-11-04
忒色 省林业局自然保护地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赵侠呼吁,各类参与鸟类保护的个人和社会团体应严格遵守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进入保护区核心区等未开放区域 2025-11-04
忒色 本届宝鸡马拉松在组织运营上实现突破,将起跑阶段前5公里赛道由半幅改为全幅设计,有效疏导参赛人流,从源头化解了大型路跑赛事常见的出发拥堵问题 2025-10-31
忒色 2025-10-27
忒色 2025-10-27
忒色 2025-10-26
忒色 2025-10-26
忒色 昔日煤城,今朝蝶变。融入西安“半小时圈”,铜川机遇扑面而来!铝基新材料、半导体、汽车装备…链式集群,打造转型高地。 2025-10-26
忒色 60多年来,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承载着人们对新生活的歌颂,深沉的爱国爱党之情,唱遍大江南北,温暖几代人的记忆。 2025-10-26
忒色 千年窑火淬炼北方青瓷之都,冰裂纹中凝固盛唐气韵。药王山上铭刻大医精诚,薛家寨峭壁生长英雄信仰。 2025-10-26
忒色 白鹭在漆水河振翅朱鹮于沮河畔起舞,华北豹的足迹隐入苍茫山林……从工业记忆到山水画卷,铜川大地,正书写着动人的生态篇章 2025-10-26
忒色 “收藏170余万件文物”的陕西历史博物馆 带着3件国宝登上花呗皮肤 10月24日,陕西历史博物馆携3件国宝——镶金兽首玛瑙杯、鸳鸯莲瓣纹金碗、开元通宝金钱登上花呗文物皮肤,可在手机上免费获取 2025-1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