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夏时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小麦试验示范站试验田里麦浪滚滚,杨凌小麦新品种“西农235”长势良好。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
仓廪充实、餐桌丰富,种业安全是基础。近年来,杨凌示范区以发展现代种业为核心,以打造“旱区种业硅谷”为目标,着力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发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条以“杨凌芯”赋能现代种业发展的新路子。
一生芳华一粒种
“选育一个新品种不难,但选育一个真正‘跨台阶’的品种却很难,只要我还干得动,就不会放弃。”虽已退休多年,78岁高龄的王辉教授依然坚守在育种一线,他的“禾下乘凉梦”也愈发清晰:培育出“小叶多蘖大穗”的小麦新品种。
近年来,杨凌持续推进区校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区内农业科教资源优势,聚焦基础研究、靶向育种、生物育种,集结了一大批育种专家,他们数十年如一日躬耕碧野、投身科研。
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健康”。从传统育种到分子育种再到转基因育种,杨凌的小麦新品种选育也在与时俱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万全教授团队正向着高铁、高铬、高花青素的保健型小麦“进军”;马羚健教授团队致力于选育酿酒专用小麦等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闵东红教授课题组则正在全力攻克抗旱节水转基因小麦新品种培育技术难题……
“从2003年开始,我们就在这里建立了基地,致力于实地选育出更适合当地种植的油菜品种。”盛夏时节,在祁连山脚下的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甘肃民乐油菜生产推广基地,陕西杂交油菜中心品种选育人韦世豪行走在金黄的“秦杂油11”试验田间,语气里满是自豪。
“一碗菜籽半碗油。”近年来,位于杨凌的陕西省杂交油菜中心已成功选育出“秦杂油11”“秦杂油101”“秦优1806”等一批高油、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质杂交油菜品种,并成功在青海、甘肃、宁夏等地试验推广数十万亩。
如果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那么种质资源则是“芯片”的“芯”。前不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小麦育种专家李学军教授与数十名专家教授组成团队,深入全省各地开展种质资源普查。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等都是我们调查的对象。我们在摸清当地农作物种质资源种类、分布及周边生态环境等情况的同时,也抢救性地收集到了数百份珍贵地方种质资源。”李学军说。
科技赋能育好种
“这里有全国各地小麦育种专家的75个小麦新品种‘同台竞技’,配合我们的先进技术,部分品种表现十分突出。”站在公司“5G基站”施工现场,杨凌良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宋斜良很是欣慰。下一步,公司将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方式,加快良种选育和试验。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最了解市场需求,对创新的要求也最迫切。为此,杨凌示范区积极吸引种业企业落地、落户。
9月10日,记者走进位于杨凌示范区城南路西段的先正达育种技术中心项目工地,放眼望去,一座座白色自动化温室和双拱温室大棚排列整齐,蔚为壮观。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不断把重点项目向种业企业倾斜。2021年的重点项目先正达育种技术中心占地约900亩,总投资3.5亿元。目前,该中心的实验室已投用,种植区主体建成,相关配套设施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项目建成后,预计基因型鉴定实验室将鉴定超3万个玉米种质材料,并建立相应分子指纹图谱。”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杨凌种业创新步伐持续加快,力度前所未有。今年初,杨凌种业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投资20亿元建立了种子产业园。依托这一平台,杨凌将进一步整合企业、高校、政府科技力量,创新体制机制,在促进粮食优质高产的同时,打造种业大品牌。
随着知名种业企业先正达、科迪华和陕西省杂交油菜中心、金棚种业等种业科研院所、企业纷纷落地,杨凌在种质资源保护、育种科技发展、种业产业化等方面形成了良好发展基础和竞争优势。目前,杨凌种子年交易总额约8亿元,占陕西省年交易额的近二分之一,年示范推广面积逾亿亩,“旱区种业硅谷”内涵不断丰富。
良种推广助农兴
秋收时节,定边县堆子梁镇营盘梁村的玉米喜获丰收,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自从种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薛吉全教授团队培育的‘陕单609’‘陕单650’‘陕单636’玉米新品种逐年增产,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提及这几年的收成,玉米种植大户高海宽喜不自胜。
种植面积从20亩到630亩,亩均种植密度由4000株增加至5500株,每亩产量也从700公斤提高至1000余公斤,年纯收入40万元,高海宽不仅自己尝到了良种的甜头,还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近20万亩。
良种推广是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杨凌示范区多次举办全国性小麦、玉米、油菜、瓜菜新品种观摩展示交易活动,并依托国家(杨凌)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和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累计完成品种权交易263项,交易金额突破2.3亿元。
盛夏时节,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图尔根村的中国—哈萨克斯坦农业创新园里,玉米长到了近一人高,颗粒饱满。“来自中国的新品种抗病和抗旱能力都非常强。”农业创新园的农艺师阿布姆斯利姆·阿利苏尔塔诺维奇赞不绝口。
多年来,中哈农业创新园先后引种小麦、玉米、大豆等6大类45个品种,并交出了可喜成绩单:杨凌驻区高校专家研制的“WW-5”小麦亩产319公斤,较当地品种平均高出82.3%;“P2”大豆亩产232.5公斤,较当地品种增产32.7%;“MZ6”玉米品种平均亩产399.6公斤,较当地品种增产15%……
如今,借助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和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杨凌片区建设等对外开放新举措,更多蕴含“杨凌基因”的“金种子”走出国门,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上合组织成员国开出了绚烂的“农科之花”。
编辑:融媒体
忒色 一杯咖啡一份地图,票根经济赋能文旅融合11月3日,由曲江新区文化旅游局和肯悦咖啡联合举办的“金色曲江·银杏咖啡节”活动正式开启,西北首家独立肯悦咖啡店暨陕西肯悦咖啡30家门店也盛大启幕 2025-11-04
忒色 省林业局自然保护地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赵侠呼吁,各类参与鸟类保护的个人和社会团体应严格遵守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进入保护区核心区等未开放区域 2025-11-04
忒色 本届宝鸡马拉松在组织运营上实现突破,将起跑阶段前5公里赛道由半幅改为全幅设计,有效疏导参赛人流,从源头化解了大型路跑赛事常见的出发拥堵问题 2025-10-31
忒色 2025-10-27
忒色 2025-10-27
忒色 2025-10-26
忒色 2025-10-26
忒色 昔日煤城,今朝蝶变。融入西安“半小时圈”,铜川机遇扑面而来!铝基新材料、半导体、汽车装备…链式集群,打造转型高地。 2025-10-26
忒色 60多年来,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承载着人们对新生活的歌颂,深沉的爱国爱党之情,唱遍大江南北,温暖几代人的记忆。 2025-10-26
忒色 千年窑火淬炼北方青瓷之都,冰裂纹中凝固盛唐气韵。药王山上铭刻大医精诚,薛家寨峭壁生长英雄信仰。 2025-10-26
忒色 白鹭在漆水河振翅朱鹮于沮河畔起舞,华北豹的足迹隐入苍茫山林……从工业记忆到山水画卷,铜川大地,正书写着动人的生态篇章 2025-10-26
忒色 “收藏170余万件文物”的陕西历史博物馆 带着3件国宝登上花呗皮肤 10月24日,陕西历史博物馆携3件国宝——镶金兽首玛瑙杯、鸳鸯莲瓣纹金碗、开元通宝金钱登上花呗文物皮肤,可在手机上免费获取 2025-10-24
